前段時間,李想一句“大部分人還沒搞明白特斯拉到底怎么贏的”在朋友圈被瘋狂轉發,引發了很多新能源車企的共鳴。的確,和特斯拉比續航、智能、性價比,不少國產純電動車都不輸,但在銷量上,還是打不過特斯拉,問題出在哪里?
一 如果和銷量第一的特斯拉硬碰硬是錯的,怎樣才是對的?
8月7日晚上,幾何品牌用幾何C的上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破局,革新。
特斯拉之所以能贏,根本原因是馬斯克搞清楚了自己的客戶在哪。在SUV和皮卡最受歡迎的美國,特斯拉首先推出的卻是跑車和轎車,就是試圖從一開始就打造不一樣的品牌IP,鎖定了IT圈的高端消費群體。等到有了穩定的銷量,再把戰火燒向SUV和皮卡市場。
中國市場的格局正好相反,一方面是低端入門電動小車占有率不低,另一方面超高端市場已經被特斯拉、蔚來這樣的品牌占據,中高端消費市場才應該是傳統廠商的發力方向。
中國中高端消費市場最大的機會依然是在SUV市場,蔚來、小鵬、威馬、理想都是按照這樣的邏輯,把SUV作為品牌的首發車型。正因如此,幾何C不再死磕轎車市場,而是把目光轉向緊湊級SUV市場,可以說是非常務實和適時的調整,對于幾何品牌意義重大。
站在這個角度,幾何C擺出誠意十足的售價也就有了意義,補貼后12.98-18.28萬,恰好落在目前熱銷中高端新能源車的價格區間,幾何C成功幫助幾何品牌把火力從特斯拉這樣的新勢力轉移到了這個機會更多的戰場。配合吉利針對幾何C推出的兩年七折保值回購計劃,幾何C在中高端新能源車市場的競爭優勢將會進一步顯現。
不少媒體認為,以幾何C的產品力,這個價格顯示了幾何品牌對于純電緊湊級SUV市場志在必得的決心。但是相比售價,天涯君更看重的是,幾何C展現出了吉利和幾何品牌強大的破局能力。
二 在幾何C上市的這一天,中國IT產業發生了一件大事。
在8月7日舉行的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正式宣布,由于美國對制造工藝進行封鎖,華為將進軍物理學材料學的基礎研究和精密制造。他還首度承認,華為過去只做芯片設計,忽視了半導體制造領域是“遺憾”的,而且“損失巨大”。
實際上,在2015年的達沃斯論壇上,任正非曾表示,在全球化的分工格局下,華為“不會進入物理領域,只搞數學邏輯”。但是在“逆全球化”泛濫的今天,華為顯然認識到過去的戰略已不再適應新的世界格局,于是果斷進行調整。業界普遍認為,華為的切入將打破世界半導體產業的格局,并在未來10-20年對中國IT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華為再一次揭示了那個曾被IBM、蘋果多次證明的真理:一家偉大的企業,必然具備強大的破局能力。
如果說華為轉向半導體制造代表了中國頂級IT企業的破局力,那么幾何C展示的則是吉利作為中國最大汽車廠商的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破局力。在幾何C上市后,天涯君可以斷言,吉利已經在產品和品牌兩個維度完成了對幾何汽車這個新能源核心板塊的戰略性調整。
首先是產品的變化。
幾何C給天涯君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通過吉利獨創研發的SEM智能能量管理系統,從五個方面,解決了目前純電動車最大的續航痛點。
第一是蓄能。幾何C在搭載高密度電池包的基礎上,通過優化電池包布置和輕量化復合材料的應用,能量密度已經達到了183Wh/kg。作為參照,最新版國產特斯拉Model 3的最高能量密度為161Wh/kg。
第二是節能。通過運用低能耗、低風阻、低滑阻、輕量化等技術,幾何C有效降低整車能耗,包括高度集成的三合一電驅體積重量大幅減小,運用10余項空氣動力學設計實現0.273的低風阻,從卡鉗、軸承、驅動軸、輪胎四大環節降低滑行阻,大幅利用輕量化材料降低能耗等等。
第三是回能。用過電動汽車的都知道,冬天取暖是絕對的續航殺手,幾何C通過配備智能熱泵空調系統和電驅余熱回收系統解決了這個痛點,配合博世最新的 IBOOSTER能量回收系統,可以顯著增加續航里程。
第四是控能。幾何C的雙SOC加權BMS電池管理技術可以實時監控電池并讓其始終處于最佳狀態,通過搭載ITCS3.0電池智能溫控管理系統,溫差可以控制在±2℃以內,使電池溫度始終處于最佳溫度范圍。幾何C還具備Eco+超級節能模式,開啟后,節省空調能耗,節約座椅加熱能耗,可一鍵提升8%續航。
第五是升能。幾何C全車有17個控制器支持OTA推送升級,基于吉利新能源生態系統50億公里的出行大數據,可對整車能量管理策略不斷優化和迭代。
通過這五大優化,幾何C相比一年前上市時就已領先業界的幾何A,又一次展現了強大的產品力,兩款車型的工況里程分別達到400km和550km。幾何銷售公司總經理劉智豐在發布會上格外強調,幾何C是“真續航”、“真能跑”,底氣也是源于此。
如果再結合出色的外內飾設計、L2+級別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同級獨有的高保真BOSE音響、GKUI吉客智能生態系統、HUD投影式數字平顯系統、540°AR底盤透視系統、百公里加速6.9s性能等領先配置,幾何C已經完全具備成為爆款的潛質。
三 幾何C定位的調整同樣反映了幾何品牌整體運營思路的破局。
一年前的新加坡,幾何品牌成立的初衷是要打造出全新且獨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形象,也就是把包括特斯拉、蔚來這樣的造車新勢力看成自己的對手。但事實證明,脫離母公司吉利單打獨斗,并不能讓幾何在面對這些品牌時揚長避短,反而帶來了運營上的諸多弊端,難以在短時間內擴大品牌影響力。
事實上,幾何完全可以背靠吉利這顆大樹,實現市場和品牌的齊頭并進。隨著產品的不斷向上,吉利品牌早已擺脫了過去自主品牌的包袱,不斷獲得中國乃至全球消費者的認可,如果能利用好吉利的品牌資源,幾何品牌的發展速度無疑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而這也正是幾何品牌全新的定位。更進一步說,這是一家既擁有傳統廠商制造優勢,也具備強大互聯網思維的品牌。幾何不需要PK造車新勢力,因為幾何本身就是新事物。
圍繞著這樣的定位,幾何品牌計劃在未來更好地利用吉利品牌的背書以及渠道資源,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更創新的用戶運營,譬如在傳統4S店的基礎上,增加幾何E店、幾何E家等,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增加品牌黏性。
總 結
如DNA構造一般,事物往往是以螺旋式的方式曲折發展,對于企業和品牌而言,每一次螺旋式的上升的背后都是對自我的重構、破局,由此達到新的巔峰。華為和吉利都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