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自動駕駛項目早在2013年就已經起步,騰訊自動駕駛實驗室于2017年11月首次對外公開其自動駕駛進展,而阿里巴巴,直到2018年4月才正式宣布進行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并于同年9月首次公布自動駕駛技術路線、提出車路協同方案。
在外界看來,相比于百度和騰訊,阿里巴巴在自動駕駛領域布局是BAT中最晚的。事實上并非如此,在智能駕駛領域阿里其實早早就憋了大招。
瞄準智慧物流,加快物流業L4落地
在智能駕駛領域,阿里最初將布局重點放在了互聯網汽車的研發上。2015年3月12日,阿里與上汽宣布共同出資10億元設立“互聯網汽車基金”,并組建合資公司斑馬網絡,圍繞互聯網汽車、車聯網等領域展開技術研發,搭建行業通用的技術平臺和服務標準。2016年7月,搭載斑馬智行車機系統的榮威RX5正式上市。阿里的計劃是先給汽車加裝智能操作系統,讓其具備智能操控、感知、服務等能力,相對成熟后再發力自動駕駛。
彼時阿里雖然并沒有對外宣稱拓展自動駕駛版圖,但其實私下里做了很多準備。早在2015 年年底,阿里旗下的菜鳥網絡就成立了菜鳥 ET 物流實驗室,主要進行無人機、末端配送機器人、倉內復雜揀貨機器人等研發。2016 年年底,ET 物流實驗室正式推出自動駕駛物流車。2018年阿里自動駕駛團隊改裝的林肯MKZ進行常態化路測,當時的新聞指出阿里團隊瞄準L4高級別自動駕駛,未來能夠與阿里城市大腦、AliOS汽車操作系統等相互配合。可以說阿里雖然默默耕耘,但幾乎隔段時間就會透露出一點消息,在江湖中威名便也一直不減。
但是與百度和騰訊不同的是,阿里自動駕駛的定位是打造智慧物流運輸平臺,為此阿里確立了末端無人配送和公開道路兩種業務形態雙線并進的策略。
阿里巴巴為什么要選擇這個方向?一方面,阿里巴巴以天貓、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包括餓了么、盒馬代表的本地生活平臺,將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包裹。另一方面,社會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社會將會缺乏足夠的勞動力去運輸這些包裹,所以阿里從物流行業切入是順理成章的事。
更何況相較于載人自動駕駛,利用自動駕駛車輛載物安全風險相對較低,技術難度相對較小,法律法規方面也有更大的自由度,短期內更容易實現規?;涞?。
例如末端無人配送,不僅車輛速度慢、軟硬件精度和穩定性要求相對較低,還可以進行遠程操控。目前,阿里的無人配送車已經在多個校園和園區內開啟了小規模運營。阿里依托菜鳥網絡研發的自動駕駛物流車小G,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六所高校已經落地了常態化的商業化運營,并在去年雙十一取得了單校園單日收寄件千單以上的佳績。
由車向路延展發力“車路協同”
為打造智慧物流運輸平臺,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落地,在技術實現路徑上阿里選擇了車路協同方案,即智能的車加上智慧的路。在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的構想中,不僅有聰明的車,還要有聰明的路,其實現的路徑,就是自動駕駛車+路側感知基站+云控平臺,從而實現云端、路端、車端一體化的智能。
其中在自動駕駛算法方面,阿里投入了很多精力因為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王剛認為目前制約自動駕駛發展的最大瓶頸依然是算法不夠優秀。為此阿里提出了“小前臺、大中臺”的概念,其中,“小前臺”是指感知、定位、決策、控制等自動駕駛算法模塊;“大中臺”則是指阿里團隊自主打造的AutoDrive平臺,更多地采取數據驅動、計算驅動的方式,讓計算機更聰明地找到適合每個場景的算法、參數、結構等,從而提高系統的智能程度,可提升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迭代的速度。
不僅如此,AutoDrive還打通了從數據收集、數據標注以及仿真、模型訓練、評價等整個閉環體系,這背后也是依靠阿里云強大的工程能力。特別是今年4月22日阿里達摩院對外發布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混合式仿真測試平臺”,據悉,該平臺模擬一次極端場景只需30秒,系統每日虛擬測試里程可超過800萬公里,大幅提升自動駕駛AI模型訓練效率,也加速推動自動駕駛加速邁向L5階段。
結合阿里的商業模式來看,車路協同模式無疑加快了L4級無人駕駛的落地,尤其是在末端配送領域,因此阿里在自動駕駛領域中的布局可謂是環環相扣。
全產業鏈謀局自動駕駛
在阿里進入自動駕駛領域之前,無論是百度還是騰訊,都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也圍繞各自的技術路線探索出適合的生態體系。阿里憑借什么才能脫穎而出?
阿里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布局一直注重強強聯合,將自動駕駛技術向基礎設施的方向推進,進而在技術推廣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高精地圖方面,早在2013年5月阿里便瞄準了以高精地圖起家的高德地圖,以2.94億美元戰略投資高德地圖,并持有約28%的股份,此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阿里收購了高德地圖剩余股份,在高精地圖方面進展迅速。高德地圖也不負阿里眾望,在2016年9月,就已經完成了全國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高精度地圖采集。
為了進一步實現自己在高精地圖上的目標,2015年8月阿里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聯手打造了千尋位置,以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務。隨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阿里充分利用高德地圖與千尋位置這兩個優勢資源,將高精地圖與高精定位能力融合,阿里在向車企的輸出中,可以實現“高精地圖+高精定位”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在與凱迪拉克合作四年的Super Cruise項目實現商業化后,高德也成為了國內首先具備高精地圖商業化經驗的地圖廠家。至此,阿里也多了張高精地圖的王牌。
在車載OS方面,2015年阿里與上汽共同投資成立合資公司斑馬網絡,為汽車全行業提供“互聯網汽車”整體解決方案。2016年7月二者合作的號稱全球首款“互聯網汽車”的榮威RX5 上市,一年后累計銷量高達 23 萬輛,引領了一股風潮。隨著“互聯網汽車”概念的走紅,AliOS 及斑馬網絡也吸引到了更多車企的合作。
2018年9月6日,阿里宣布自動駕駛技術路線的同一天,阿里達摩院與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宣布成立車路協同聯合實驗室,研究車路協同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基礎設施智能化等。
而在算法芯片等前沿技術上,阿里不僅有達摩院,還有專注于研發芯片的平頭哥,這兩大平臺為阿里聚集了一大批高端人才,這勢必也將為自動駕駛添磚加瓦。
目前,阿里巴巴已布局自動駕駛產業的多個環節,包括高精地圖,高精定位,車載操作系統,算法、芯片、仿真測試等,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隨著阿里的入局,自動駕駛這一賽道BAT全部到場。這進一步驗證了自動駕駛這一發展方向的正確性。就國內而言,百度起步最早,成果也最為顯著。但阿里和騰訊的進入以及諸多初創公司的競爭勢必會沖擊原來百度一家獨大的局面。另一方面,在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初期,多一種技術路徑被實驗,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勝出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