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艙,讓千車千面成為了可能。
智能座艙是相對傳統座艙而言的。傳統座艙一般是采用機械式儀表盤和內嵌式中控液晶屏,各個系統是相互獨立的。智能座艙通過搭載智能化/網聯化的車載設備或服務,比如數字化儀表、中控大屏、流媒體后視鏡、抬頭顯示(HUD)、智能空調、智能氛圍燈、語音&視覺交互等等,使得“人-車-路-云”之間的交互內容更加豐富,各系統信息充分融合;可以實現個性化定義,使駕駛人和乘車人有更佳的體驗。
軟件定義是近兩年的熱議話題。隨著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發展,“軟件定義汽車”也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相比于傳統“功能汽車”以動力傳動和底盤系統為核心,智能汽車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其核心能力由靈活的軟件定義,并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獲得額外的賦能。大眾汽車集團的CEO迪思在一年前曾提出:在不遠的將來,汽車將成為一個軟件產品,大眾也將會成為一家軟件驅動的公司。
那么,在汽車的諸多子系統中,為什么說智能座艙系統會被率先軟件定義呢?答案有三。
首先,用戶和車企都有需要。從需求上講,智能座艙能集成更多信息或功能,讓用戶有更直接、更個性化的體驗,能幫車企贏得更多客戶。傳統座艙中,主要的功能是機械按鈕控制,信息顯示是由機械表盤、簡單小屏等負責,功能單一,信息碎片化,容易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而智能座艙可集成多類傳感器的信息,能夠融入更豐富的網絡媒體服務,并且可以通過優化的界面統一布局,整體顯示,多屏聯動,語音和視覺智能交互,減少注意力分散,提升安全性;智能座艙更多使用電子科技設備,更有科技感,并且可以非常方便的根據用戶的喜好進行個性化設置,如同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一樣,將大幅提升用戶滿意度。羅蘭貝格的一項市場調查顯示,近一半的用戶有為座艙內增值服務付費的意愿。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汽車類企業參加消費電子展CES,并發布前瞻性的智能座艙系統。
其次,技術和工程化在當前可操作性強。從實現上講,智能座艙系統暫時不涉及底盤控制,涉及到的安全監管壓力相對較小,且可借用其它領域的成熟技術,更容易落地。智能座艙系統主要體現在信息顯示、舒適娛樂系統的輔助控制上,不涉及汽車動力學控制,對駕駛產生的影響相對有限,相關的法規標準也低于自動駕駛層面。智能座艙提供的是一個平臺,其集成的功能可以循序漸進,借鑒其它智能領域(如智能醫療,智能家居,智能教育等)的技術應用,成熟一個應用一個。隨著汽車技術架構的變革,計算和通信能力的提升,“一芯多屏多系統”正在迅速成為趨勢。
再次,可拓展性更高。從可拓展性上講,智能座艙系統的落地,更有利于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的發展。從近期來看,智能座艙可集成多類傳感器的信息,如通過車內攝像頭監控駕駛員的疲勞狀態,進一步提升輔助駕駛決策的精準性。為了實現軟件定義汽車的目標,汽車的技術架構必須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硬件系統必須實現更高程度的標準化與數字化,以便將大量分散的ECU及嵌入式系統整合集中。而智能座艙的操作系統的經驗將有利于其它操作系統的開發,智能座艙的操作系統也有可能成為整車操作系統的基礎。例如中科創達正在計劃投資九億元開發新一代智能網聯汽車操作系統,統一車內智能座艙域、智能駕駛域以及云端服務。
當然,智能座艙系統的開發也并非一蹴而就,它也是有研發測試流程,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展望未來,智能座艙將會有三大趨勢:
第一,多模化人機交互。除了傳統的觸覺外,還包括國內視覺、語音識別、增強/虛擬現實等多種感知手段,并且在底層將各類信息充分融合,在安全的前提下,將最有效的信息呈現,打造最舒適的座艙氛圍。
第二,貫通式應用場景。隨著萬物互聯的深入,智能座艙將與智能家居,智能辦公,智能娛樂等場景打通,無論在哪個環境下,呈現在你面前的氛圍風格都是始終一致的。
第三,管家式個性服務。服務功能的開發是無止境的,但人的關注點是有限的,并且人性是懶惰的,是善變的,是非理性的,一個更懂你的車載智能“管家”將把你的壞脾氣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消費者對汽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座艙系統是個最小可行性產品。相對而言,它投入小,見效快,更易實現差異化,消費者感觀更直接、付費意愿更強,企業會更有動力來開發,將是智能網聯汽車中最先普及應用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