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一早你出門,智能車主動識別并歡迎你入座,為你調好座椅和空調,并為你推薦最快的行車路線。
看到你因交通堵塞心情不好時,安慰你別著急,并為你播放舒緩的音樂。意識到你疲勞駕駛時,提醒你注意安全,為你講個段子、放激昂的歌曲或者報警。
這樣“懂你”的車你喜歡嗎?
其實,這樣一個人機交互技術系統的集合空間,叫“智能座艙”。智能座艙是用戶體驗的載體,表現力和內容更為豐富的大型全液晶儀表盤、全面進入觸控時代的中控設備、先進的車載信息娛樂系統、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集成HUD或增強型現實系統、流媒體中央后視鏡、車聯網模塊、SRV環視等組成了一套完整體系,為駕駛員及乘客在座艙內營造全新的用戶體驗。其背后是人工智能,AR、全息影像等技術的融合。
如今,汽車駕駛艙正在從模擬與嘗試快速轉變為全數字化智能座艙,可以提供更高的集成度以及非常實用的好處。未來,智能駕駛艙將融入更多的智能控制、人機交互、人工智能等黑科技,成為情感化交流空間。
作為未來智能汽車主要交互入口和價值核心,智能座艙市場的想象空間巨大。相關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智享未來座艙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10億歐元。而相比于無人駕駛,智能座艙實現難度相對較低,因此,無論是車廠、一級零售商、還是科技互聯網公司,紛紛摩拳擦掌,試圖占領智能座艙生態圈內的優勢領地。
根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所發布的《智能座艙技術發展及應用案例解析》報告顯示,汽車智能座艙進化其實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傳統中控平臺;第二階段,信息娛樂系統集成;第三階段,智能駕駛集成。
簡單歸納而言,大致表現如下:
第一階段,“智能”二字只體現在對汽車的操控上。僅僅有機械儀表盤、按鍵式的中控臺這兩個表現元素,對外界環境無法感知,無交互數據產生。
第二階段,電子信息技術向車內轉移,車上裝備了大量的傳感器,汽車開始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汽車進入到數字化時代,開始進行智能化、網聯化的進化。
第三階段,汽車能懂人,通過單一智能駕駛功能產品的復雜集成,可以圍繞著乘坐體驗打造“移動的智能空間”概念,一切交給AI。
人們對汽車“智能”有了初步具象感知,大概是從2012年特斯拉所推出的Model S車型開始的,全液晶儀表盤、超大的中控屏,以及車聯網模塊成為科技未來的象征。如今,不僅是奧迪、奔馳等國際品牌,連國產汽車的屏幕尺寸變得越來越大,由之前的7英寸、8英寸屏幕到現在的10-15英寸,量產車中榮威MARVEL X屏幕尺寸達到了19.4英寸,而拜騰也發布了更大的屏,達到了49英寸。
除了大尺寸中控屏,液晶儀表、抬頭顯示、電子后視鏡也開始普及,有些車廠甚至在方向盤、車窗、車前、車后都加入了屏幕,多屏融合實現的交互體驗,顛覆了普通大眾對智能座艙的認知。這些屏幕之間可以通過手勢、語音等操作互聯互通,反饋人機交互相關的內容,并且在最合適的位置顯示最合適的信息。
拜騰
當前正是第二階段的普及期,并且也是第三階段的導入期。近日,國內知名的汽車智能座艙體驗創新的設計咨詢機構facecar的聯合創始人朱佳明告訴AI報道,“今后智能駕艙的趨勢是小交互發展為大交互。HMI交互設計、多屏聯動,是小交互,特征是軟件代替物理按鍵,而未來的大交互是多模態和模塊化。”
首先,多模態可以理解為智能座艙滿足發動車輛、開車、暫時停車、辦公模式、家庭娛樂等各類實際駕乘場景,汽車像是一個懂你的物體,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可以識別駕駛員、乘客身份,進而實現車輛解鎖,自動調整好座椅、方向盤和后視鏡的位置等功能。在你開車時,智能汽車基于表情識別、視線追蹤技術,完成疲勞駕駛、分心駕駛的檢測,為你播放激昂的歌曲等。
Vision BMW i Interaction EASE自動駕駛人機交互概念座艙
其次,智能汽車會為用戶提供一個無感舒適的“第三空間”。不止軟件模塊化,未來座艙的硬件也會模塊化,座椅等內飾配置不是固定的,能像樂高一樣通過拼裝不同的模塊來實現不同的功能,把緊湊的主體通過不同的組裝從而讓不同的功能得以延伸,提升車內空間可用性。
多模態、模塊化,最終是為了達到情感的連接,是為了讓汽車更懂你。據朱佳明向AI報道介紹,讓大交互實現聯動,才能實現汽車的主動情感介入。而要做到這一點,是汽車的中央域控制器,它可以控制各個技術單元,對觸發的事件進行調度。
目前有汽車已經實現多模塊多模態了嗎?答案是肯定的。“現在有些預言艙、展艙,能實現多模塊多模態,2019年汽車上應用了很多傳感器和黑科技,比如車窗交互、全息影像等,但只是按照功能模塊,分割開地完成某一功能”,朱佳明說道,“預計2020年能實現真正的多模態交互,做到整體聯動,到今年年底,部分廠商可以實現小規模量產。”
當提及實現過程中的挑戰時,朱佳明稱,由于中央域控制器像人的大腦一樣,要調度各個模塊單元進行聯動,因此其加載速度、安全性、調動的速率等都是個巨大的挑戰。
智能座艙已成為各路玩家的新戰場。車企、零部件供應商、互聯網巨頭以及創業科技公司均在積極布局,究竟誰能引領這波浪潮呢?
從車企的角度來看,帶有智能座艙的車型越來越普及,從高端車型普及到入門車型。
從互聯網巨頭來看,主要競爭點在于智能座艙操作系統,比如華為的鴻蒙Harmony OS,阿里巴巴的AliOS(斑馬智行系統),百度的DuerOS(小度助手)、騰訊的TINNOVE OS(梧桐車聯)以及谷歌的AndroidAutomotive OS。他們憑借自己在軟件和人工智能兩個領域的優勢,同時結合自身在相關互聯網生態上的積累,已經逐漸成為國內車載互聯網系統以及集成語音控制的領導者,形成了國內的第一梯隊。
斑馬智行系統
從當前汽車座艙產品來看,博世、大陸、偉世通、佛吉亞、哈曼、先鋒和阿爾派等零部件供應商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博世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全數字儀表概念車,搭載了人臉識別等智能化功能,融合了自動駕駛技術,體現的是未來智能駕駛時代的愿景;大陸集團在2020年CES上推出的一體式人機界面能夠幫助接駁車探測到周邊的行人,然后及時響應并進行交互。例如,帶有信息圖表的外部顯示屏會顯示傳感器探測到的信息,車輛會向被探測到的行人發出提示音,提醒他們盡快離開車輛的行進路線。法雷奧在2020年CES上推出的Smart Cocoon 4.0通過雷達收集不同位置乘客呼吸時的細微變化(如胸腔收縮),對比生成乘客的體型、心率信息,再通過攝像頭收集面部信息,進行視覺計算生成乘客的溫度、情緒等狀態,對每位乘客的實際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如滿足座艙內不同成員的溫度需求等。
大陸集團一體式人機交互解決方案
從一級零部件供應商切入智能座艙的方式中,可以看出他們積極尋找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的轉型升級。而向汽車軟件靠攏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則是為智能座艙而生的:中科創達是智能手機系統技術提供商邁進汽車市場的代表,借車聯網風口發力智能座艙研發;商湯科技俯身智能座艙的背后,建立底層軟硬件平臺;高通在2019年1月就發布了第三代驍龍汽車數字座艙平臺;虹軟科技則利用攝像頭手勢識別、人臉識別、物體識別等智能視覺技術優勢從不同維度幫助探索最大的駕駛樂趣;地平線作為車載 AI芯片領域的典型代表,已于2019年8月底推出地平線征程二代這一高性能車規級AI芯片,使包括視覺和語音在內的多模融合感知成為可能。
大多數科技公司都是致力于為車廠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而一家名為facecar的公司與眾不同,是扎根中國市場、專注于汽車智能座艙體驗創新的設計咨詢機構。該公司以客戶體驗為導向,整合自研的及其他科技公司的技術,為車廠提供一套為用戶喜愛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
“盡管希望做出差異化產品滿足用戶需求,但傳統車企往往無法及時將互聯網化思維應用到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此外,在進行汽車駕駛艙的設計過程中,對用戶需求的挖掘也是難題。”朱佳明在此前的采訪中表示,面對市場新的需求點,傳統車廠沒有這樣的思維,現在他所在的facecar和車廠合作,思路是以用戶體驗來驅動技術整合,從用戶研究到建設體驗倉、評測,在汽車量產之前收集和驗證未來出行場景中潛在的痛點,再為車廠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目前已有東風啟辰智趣體驗倉、奇瑞星途E-IUV、奇瑞EXEED、華人運通智能巴士等多個優秀案例。
華人運通智能巴士
不過,從概念產品中的座艙走到現實,還有很長一段路。在未來的智能座艙系統發展中,車企與車企,以及與供應商、科技公司間的合作,將會是今后的重點。羅蘭貝格聯合地平線發布的白皮書總結道:一方面是生態協同,不同玩家之間的合作關系將更為緊密,優勢各異、能力互補;另一方面是跨界延伸 , 傳統汽車行業玩家不斷延伸各自能力,探索產業鏈縱向與橫向的延伸可能;同時,異業玩家躍躍欲試,希望緊跟汽車智能化趨勢,切入汽車領域。要在這場智能座艙變革中獲得有利的生存位置,懂用戶需求、注重產業協同成為必然選擇。
主動為你開車門、個性化調整座椅和空調、檢測開車時的心情和狀態、幫助你找最優路線……這樣強用戶體驗和協助駕駛的智能座艙已然來了,相信車內體檢、意念開車、隔空取物等科幻般的想象不遠也會逐一實現,來到你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