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中國消費者而言,疫情爆發以來的一個多月,或許是他們接觸無人駕駛信息最密集的時期。期間,越來越多的無人車投放至全國各地的多種場景,以減少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并緩解運力緊張的問題。根據經濟觀察報記者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26日,至少有華為、京東物流、美團、一清創新、行深智能、新石器等13家公司投入無人車對抗疫情。
這些無人車在網絡走紅后,使得無人駕駛更加被關注。2月24日,無人駕駛發展關鍵政策——《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以下簡稱《戰略》),在對外征求意見兩年后也終于正式發布。疫情期間的無人車主要是低速無人配送車,而《戰略》則主要面向乘用車和商用車無人駕駛。盡管應用場景不太相同,發展階段不同,但它們卻擁有幾乎一致的底層原理和零部件。
受疫情刺激和《戰略》發布的影響,本就受追捧的智能汽車在資本市場又激起一層浪花。期間,多個智能汽車概念股上漲,超過二十支個股跟漲甚至是漲停,此外多起增資、投資案例跟進。但在業內看來,疫情雖然致使無人駕駛短期內成為熱點,并不足以給整個產業帶來突飛猛進。“不論是無人配送還是乘用車的無人駕駛,如果進入成熟階段還要10年的話,這次疫情起到加速一個月的作用,最終還要按照自身的產業規律走,但消費者心理的認同應該是大大加速了。” 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另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無人駕駛本來就是投資熱點,疫情并不會對這個行業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會改變某些細節方面的技術方向。“現在對于緊急情況下解決城市配送大數據分析的痛點比較大,需要實時跟蹤、自動分析物品流向。這些車輛下一步就可以無人化。至于載人的無人駕駛,我覺得至少公交車之類的會加速試點。”中汽協信息服務委員會副秘書長朱偉華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無人駕駛仍遙遠
無人配送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在2003年SARS時期,已經有部分機器人應用于醫院病區的消毒、醫療設備器械運送等工作,但當時技術的成熟度遠不如現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近幾年無人配送浪潮再起,除了阿里、京東、美團、蘇寧等電商平臺陸續布局無人配送業務,智行者、坎德拉、新石器等專注物流領域的無人駕駛新創企業也大批涌現。
在一些封閉的園區、餐廳、酒店等場所,無人車的應用在2018年就已經開啟。而今年年初突發的疫情,使得其應用需求增大并且場景更豐富。相比以往的封閉園區作業,不少無人車此次得以行駛在外部道路。例如,京東物流研發的無人車向武漢市第九醫院配送醫療物資,無人配送比例高達70%。美團無人車為“線上買菜”的消費者送菜到家,“無接觸配送”訂單高達80%。此外,另有無人車應用于室內外消毒、郵件投遞、口罩分發、測溫等多種場景。
“這次疫情中,在某些特定場景下自動物流初試身手,體現了獨特的價值——無接觸、無感染,引人注目,極大展示了智能的潛在價值。”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梅松林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他認為,正因如此,大力推進特定場景下的自動駕駛、無人駕駛顯現出現實意義,例如高危險環境下、物流領域(包括市內以及城市間)以及醫院用車等。
多家無人車公司表示,接下來幾個月還會繼續投放車輛。例如,京東相關負責人表示,爭取今年在武漢投放近百輛無人車。新石器內部人士也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目前投放至全國各地的無人車數量一直在增加。除了直接增加的投放之外,業內認為疫情期應用將使得無人車最大程度收集現實信息,并利用所得的大數據來優化算法服務,為下一步大規模擴張提速。
無人配送車需求的激增,致使相關的智能駕駛概念股出現異動,包括浙江世寶、得潤電子、數源科技、萬安科技在內的多支零部件個股紛紛上漲。“無人配送的發展是持續的,因為技術水平和應用場景加速匹配,已經進入商業模式探索階段了。不管有沒有疫情,都會發展。但疫情起到一定推動作用。”賽迪汽車研究院總經理鹿文亮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但無人配送并不完全等同于無人駕駛,特別是應用于開放道路的無人駕駛,需要應對更復雜的路況。此次,華為有投入5G無人車用于醫護人員接送,這是疫情期間為數不多的乘用車無人駕駛應用,傳統車企包括新造車企業其實并沒有無人駕駛車輛參與其中,它們的車目前仍是在特定試驗區做測試。
盡管不少整車企業在疫情期間轉產口罩、消毒水乃至負壓救護車,但目前沒有車企宣布轉產無人配送車。“無人配送車的技術難點不是車,而是無人駕駛的技術。只要能搞定無人駕駛,隨便找個車企都能代工,或者說找個低速電動車企業都行。車企轉行生產這個沒什么義,研發比較重要。”鹿文亮表示。
雖然在整車生產層面沒有什么改變,但梅松林認為,疫情中遠程產品軟硬件升級和服務維修也顯示出智能網聯的獨特價值,這將推動整車企業相關項目的研發和應用,如無接觸在線保養、無接觸后備箱收快遞、人/車健康監測、語音授權等。此外,短暫的火爆也讓眾多供應商感到機會在走近。“無人配送的興起一定會推動自動駕駛的量產和落地,對我們現有業務也會有促進作用。”四維圖新內部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產業鏈淘汰加劇
“全球疫情解除有可能到年底,在這個期間,刺激作用會一直在。”梅松林表示,如果這波助力能推動真正實用的無人駕駛車在物流、醫院、公共衛生領域落地,無人駕駛將迎來一波發展高峰。但無人駕駛仍存在過熱的嫌疑,最終可能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不能持續投資下去,最終不能做出可落地的產品。“要真正做出實用的產品需要持久戰,需要在疫情過后還能一如既往。現在進場的投資人是否做好準備?”梅松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