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年的分拆,大眾零部件公司于今年1月成立,擁有全球47個據點的近8萬名員工。
作為向電氣化轉型的核心舉措,大眾汽車正在重組價值350億歐元(折合390億美元)的零部件業務。
就拿旗下純電動新車ID3來說,雖然它仍然使用了很多傳統零部件,但在動力等核心系統上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大眾汽車零部件相關部門必須為這一類車型做出調整。
這一輪轉型從位于德國薩爾澤特(Salzgitter)的基地開始,該工廠現在為大眾生產電子元件,并逐漸啟動車載電池的生產。
根據大眾方面的規劃,他們下一步驟將在薩爾澤特工廠增加一個16kW·h的電池工廠,與瑞典電池初創公司Northvolt合資的工廠也將于2023年投產。
大眾汽車零部件公司(Volkswagen Group Components)管理委員會主席托馬斯 · 施梅爾(Thomas Schmall)表示,該公司零部件電氣化最大的轉變將發生在薩爾澤特,它將成為整個德國汽車行業的榜樣。
除此之外,他還列舉了大眾零部件公司面臨的其它挑戰。最緊迫的是,必須使發動機符合歐7排放標準,以保持未來新車在環保方面的可行性。面對從柴油轉向汽油的大趨勢,他們必須調整歐洲的產能,并加大電動傳動系統的生產。
經過三年時間的分拆,大眾零部件公司于今年1月正式成立。該集團擁有全球47個據點的近8萬名員工,生產從傳動軸、減震器、前軸到轉向系統連接原件等多種零部件。
不過,目前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每年生產匹配1,000多萬輛的內燃機和變速箱。與此同時,隨著電氣化轉型的逐漸推進,公司內部必須到2040年左右減少相關產量,且保證避免對利潤造成持續的沖擊。
消息人士稱,大眾汽車零部件公司的平均利潤率約為4% - 5%,具體數值取決于不同的產品。為了保護企業的盈利能力,十分之一的員工將在未來4年內被裁掉,但考慮到目前德國的一項勞工協議,在未來10年內,部分經營狀況較好的工廠將不會裁員。
托馬斯 · 施梅爾拒絕證實零部件業務的具體利潤率,但他表示,他目前的目標仍是實現高層設定的戰略目標:6%的利潤率。
但他也預計,轉向電動車的零部件供應商將很難將回報率提高至10%以上,但大眾汽車可以依靠規模效應來度過這段艱難的轉型期。
“到2025年,我們計劃在德國卡塞爾(Kassel)工廠生產多達匹配100萬輛新車的電動傳動系統,將使我們成為全球市場上最大的供應商之一。有了這樣的規模,我們就能塑造全球更有競爭力的生產角色。”
為了支付電氣化領域的巨額投資,大眾正在為公司的零部件業務尋找新的收入來源。
根據大眾方面的計劃,他們將于2023年在電動車零部件業務上投資約36億歐元(折合約40億美元),但這意味著,其它領域的資金和預算將被限制。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托馬斯 · 施梅爾最近與日本的NSK軸承精工株式會社達成了一項合并部分傳統轉向業務的協議,以此分擔成本。這一決策幫助他們能集中更多精力,聚焦在自動駕駛和電氣化業務的相關轉型。
大眾零部件集團的目標,是將與NSK的交易作為一份轉型藍圖,讓大眾旗下的其他核心業務更加穩固。托馬斯 · 施梅爾認為,旗下座椅制造等子公司有機會擴大其業務,最終將逐漸將自動駕駛的配套產品也涵蓋在內。
當車輛發生碰撞時,自動駕駛汽車的乘員可避免處于傳統燃油汽車的前臉位置,專門的座椅解決方案有更大的想象空間。“這聽起來很簡單,只是內飾層面的零部件,但汽車座椅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產品,這一點,很容易被業內忽視。”
目前,大眾正在為座椅子公司Sitech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來分擔新技術的開發成本。根據托馬斯 · 施梅爾透露的信息,該公司當下已處于篩選合作伙伴的關鍵階段。
為了彌補那些缺乏競爭力來實現利潤回報目標的業務損失,他們同樣在尋找新的收入來源,例如,來自移動儲能設備的對外銷售,以及回收廢舊電池中的部分原材料。
來源:每日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