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偶然的背后,卻都陷入同樣的難題。
隨著全球經濟放緩,全球汽車的銷量情況也在持續下滑,如何轉型成為各大跨國車企著重考慮的問題之一,面對高昂的研發成本,裁員成為車企降本增效的主要方式。
11月26日,奧迪發布聲明稱,計劃到2025年裁員9500人,占員工總數的10.6%,此舉可在未來十年節約60億歐元(人民幣約463.8億元),以用于電氣化轉型。11月27日,寶馬集團宣布,該公司管理層與其勞工已經就成本削減措施達成協議,將大幅削減“獎金”,并且延長部分德國員工的工作時長,該公司目前正在應對電動化轉型,以及自動駕駛技術所導致的成本上升。11月29日,根據外媒報道,戴姆勒稱計劃到2022年底在全球裁員逾10000人,以提高因投入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而受到擠壓的利潤率,同時努力應對銷量疲軟。
在車市寒冬中,國際多家跨國車企均開啟“斷尾求生”,通過裁員、縮減門店、關閉工廠等方式以求度過低迷階段,且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也仍處于波動階段。行業分析,從奔馳、寶馬、奧迪紛紛裁員降本以專注電氣化產品的研發與轉型來看,新能源市場的持續低迷信號對于資本市場來說極為不利。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短暫的波動不足以說明未來新能源汽車的走向,新能源汽車仍是未來汽車轉型的唯一方向。
“裁員風波”BBA無一幸免
今年3月,奧迪就曾宣布將在未來縮減170億美元的成本支出,并裁撤10%的管理職位,加大在電氣化領域的投資力度,不過最終的計劃還未確定。時隔八月有余,在11月即將接近尾聲時,奧迪最終確定,將主要在德國裁員9500人,為奧迪在未來十年節省60億歐元成本。不過,奧迪也在聲明中表示,在裁員的同時,奧迪也將在電動汽車和數字領域新增多達2000個新職位,因此凈失業人數為7500人。
同樣,寶馬也在尋求著“開源節流”。11月,寶馬對外表示其管理層已經和勞資委員會就成本削減措施達成協議,將大幅削減獎金,并延長部分員工的工作時長,爭取在2022年前節省120多億歐元成本,以用于對電氣化轉型和自動駕駛方面的研發投入。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寶馬集團就提出120億歐元的成本削減計劃。今年9月,也曾有消息傳出寶馬集團到2022年裁員5000至6000人,其中大部分裁員將在德國慕尼黑總部進行。
受車市寒流影響的并不止于奧迪與寶馬。戴姆勒也宣布,為削減成本,以應對低迷的銷售,未來三年內集團將在全球范圍內至少裁員10000人,以提振因大舉投資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而受到擠壓的利潤率。據戴姆勒發布的聲明顯示,此次裁員規模約占全球員工總數的3.3%,裁員降本將成為戴姆勒集團削減14億歐元成本的一部分。目前,戴姆勒已經和工會商定了各種削減成本和工作的措施,包括在德國擴大兼職退休和遣散計劃以及將在全球削減10%的管理職位。
降本增效迫在眉睫
事實上,除了德國三大汽車巨頭,裁員潮正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進行。
今年5月,福特就曾表示,今年8月底前,福特將在全球范圍內裁減7000人,占全球員工總數的10%。8月,福特再次對外表示,計劃于2020年底在歐洲裁員12000人,以致力于歐洲業務恢復盈利。
今年6月,大眾汽車宣布,計劃在2023年前向數字化項目投資至多40億美元,以實現管理和生產的數字化,為實現這一過程,大眾將在德國裁減至多4000個普通和行政職位。11月初,日產汽車宣布,到2022年,日產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2500人,以此來節約成本扭轉汽車銷量頹勢。
除此之外,通用、本田、特斯拉、捷豹路虎等多家車企均在通過裁減人員已達到降低運營成本。其中,通用汽車早在2018年11月就宣布計劃裁員人數將超過1.4萬人,并在2019年內關閉位于密歇根州、俄亥俄州、馬里蘭州和加拿大在內的7家工廠。特斯拉則宣布通過關閉線下門店以實現成本節約。
受大環境影響,裁員降本也成為了各大車企的“無奈之舉”。數據顯示,戴姆勒集團在今年以來,其前兩個季度的利潤均呈兩位數下滑,第三季度雖略有好轉,但是梅賽德斯-奔馳汽車的銷售回報率卻從去年同期的6.3%降至6%,且利潤率也已經連續第三個季度下滑。寶馬方面,根據此前計劃,寶馬計劃到2023年將向市場提供25款電動車型,比原計劃提前了2年,這意味著寶馬在電動化領域的研發成本將大幅提高。據悉,寶馬集團在第二季度的研發費用總計為14億歐元,同比增長了5.9%。
全球車市不容樂觀
大規模的裁員浪潮、財政利潤的持續下滑、汽車前后市場的不斷波動導致車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11月25日,國際汽車制造商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Motor Vehicle Manufacturers)發布預測表示,預計2019年全球汽車銷量將下滑約310萬輛,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嚴重。對此,惠譽國際評級(Fitch Ratings)評價稱,中國、美國兩大汽車市場的需求減弱是全球車市銷量整體下滑的最大誘因。惠譽國際評級首席經濟學家布萊恩·科爾頓(Brian Coulton)則表示,信貸增長疲弱、二手車銷售增長以及新排放標準壓低了中國新車銷售。
此外,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在全球主要汽車市場中,中國、美國、歐洲、日本、俄羅斯的汽車銷量均出現下跌。其中在中國市場,新能源市場“四連跌”的持續低迷更是釋放出“悲觀”情緒。數據顯示,2019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為85萬輛,同比增速為17%;10月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為6.5萬輛,同比下降45%。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新能源乘用車銷量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今年6月,國家財政補貼退坡,新能源汽車整車的銷售成本大幅上漲,購車消費需求不旺,疊加國六插混短缺的擾動。目前新能源市場仍持續處于退坡后的調整期,且新能源車也缺乏有亮點的細分市場拉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許海東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補貼的退坡與新能源產業整體下滑有直接關系,且影響已經超過了50%以上。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