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化的發展,汽車會慢慢從依靠內燃機驅動轉變為靠電動機驅動,受驅動方式限制更小的豪車可能會朝著一個更加智能方向發展,前驅、后驅、四驅恣意切換。
市面上有一種說法是,前驅不配做豪車。
但是現實中,這種說法真的合理嗎?
據NE時代統計,市面上, 35萬以上的車主要以后驅和四驅為主,但是由于35萬以下的車型市場體量較大,所以目前市場上主流驅動方式還是前驅。
從廠商來看,自主和合資車主要以前驅為主,進口車主要以四驅為主,獨資以后驅為主。
35萬以上,進口車、獨資車,似乎豪車配備的真的是以后驅和四驅為主。
但是,后驅真的是豪車標配嗎?
不盡然,也有人很另類但也開辟出了一片天地。
像奧迪這樣的豪車,主要車型就是前置前驅的驅動形式,并且在市場表現上,并不輸主打后驅的奔馳。
2019年1-9月,一汽奧迪就用奧迪A6L、A4L、A3、Q2、Q3等前驅車型33.83萬的銷量在中國市場完勝奔馳25.69萬輛的后驅車。
所以,前驅配不配做豪車,并不只有一種絕對的答案,兩者優勢各異。
前驅車因為省去傳動軸等零件采用直接驅動輪子的方式,所以在制造成本和燃油經濟性上,相較于同配置的后驅車比較有優勢,而且如果是前置前驅,發動機和變速箱緊湊布置是能給車廂留更多空間的,沒有后輪傳動軸汽車后排的凸起可以做得很低,坐起來也比較舒適。
同樣,后驅方式的優勢是配重均衡所以整體來說比較平穩些,而且前輪負責轉向后輪負責驅動的話,相同尺寸的車轉彎半徑會小于前驅車,操控性也會更好一些。
所以,就算是豪車,前驅還是后驅只是一種技術選擇而已,并不是標配,而且消費者對經濟性、操縱性的選取不一樣,也不能片面去判斷到底是哪一種選擇更好。
而且在豪車陣營中,不同級別的車適合的驅動方式也有不同。
就BBA而言,很明顯在1-9月出售車型中,前驅方式主要集中在A級及A級以下市場中,后驅和四驅方式主要應用于B級車以上。
從這一點是不是也能看出,對應的車級別可能也是驅動方式選擇的一個參考指標,并不是豪車一貫用后驅。
此外,一個車采用什么樣的驅動方式,跟車企的技術路線分不開。奧迪主打前置前驅,奔馳主打前置后驅和四驅,寶馬則是兩者兼顧,哪一種都不耽誤。所以在推出的車中,就會帶有不同的驅動特色。
所以綜合消費者選擇、廠商技術優勢和不同車級的要求,豪車配后驅,并不是標準搭配。
而且,前驅和后驅彼此的優勢,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實現的。
對于前置前驅中的轉彎問題,奧迪開發的Quattro四驅系統,能智能地將動力更多分配給轉彎的另一側車輪,同時確保左側車輪的穩定,從而實現精準的入彎效果。
配重問題奧迪通過發動機縱置來實現接近于50:50的最佳重量分配比,也有空間放置更大排量的發動機。而且,發動機縱置更方便搭載Quattro四驅系統,也為復雜的懸架系統預留了更多的橫向空間。但是存在的問題是變速箱輸出的動力需要經過90度才能傳遞到車輪上,傳動效率略低于橫置發動機。
所以不同的驅動方式在于廠家不同的選擇,而且市面上35萬以下的車大部分選擇前驅,肯定了在成本上前驅的優勢,而對于后驅的優勢,前驅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獲得。
并且,隨著電動化的發展,汽車會慢慢從依靠內燃機驅動轉變為靠電動機驅動,而電動機在成本和體量上都比內燃機小得多。所以無論是空間和還是配重問題,可能對車廠干擾越來越小,受驅動限制更小的豪車可能會朝著一個更加智能方向發展,實現前驅、后驅、四驅的恣意切換。
來源:NE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