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G20峰會閉幕,川普表示美國企業可以繼續向華為出售零件,這個巨大的利好消息迅速霸占車業雜談朋友圈。解禁之后,可以預見將有更多國家可放開顧慮與華為展開5G的商用合作——據公開報道,目前華為已是全球收獲5G商用合同最多的企業。5G,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顯然不是技術革新那么簡單,它對汽車行業有何影響?

4G+1G=5G?
5G的G,指的是“generation”,就是“代”的意思,簡單來說,5G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從3G到4G,我們的體驗主要來自手機,但打游戲爽不爽,看電影快不快,這其實都不是5G的關鍵點。關于通訊技術,此處省略10萬字,此非車業雜談的領域;但提到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繞不開5G的助攻。
網絡的反應速度是有延遲的。4G平均延遲大概在 90 毫秒, 而5G的目標是將延遲控制在10 毫秒以內(還有說法是最短可達1毫秒)。這是什么概念?人類反應時間最快需要700毫秒,一般人的平均水平超過1秒,如果在分心的狀態下,人的反應時間則是2秒以上。所以,只有當網絡速度大大領先人類,并能保持穩定時,才有資格談論如何操控汽車,畢竟人命關天。

可能有人會問,4G的延遲時間也比人類的反應速度低很多啊?為何自動駕駛就不敢依托呢?不難理解,拋開網絡技術本身的差距,汽車行業與互聯網的跨界合作也是近兩三年才興起。此前的車企更加專注于車內的“神經系統”布局,例如空調、音響、攝像頭、發動機、輪胎等,這些都是通過傳感器來采集傳遞,后來慢慢又延伸到駕駛者的手機端。隨著傳感技術的發展,一些車外信息的采集也在發揮作用,例如防碰撞的傳感器信息,感應外部環境變化的攝像頭,監測路面路況的傳感器等等……但這離自動駕駛的水平相差甚遠,因為這個階段的車缺乏與外部交流的能力。

這好比一個神智清醒、四肢健全的原始人,從來沒有進過城,不懂交通規則,語言也不通,看見川流不息的人流車流會驚慌失措,你會請他帶路么?
遇見5G,車聯網終于躁動起來
萬物互聯,真的是令人興奮又忐忑。不管你愿不愿意,欣不欣賞,這都將是科技的趨勢,猶如洪流,吃瓜群眾只能被卷著走。車聯網,作為物聯網的重要部分,此前一直不溫不火,在遇見5G之后,終于又得瑟起來。受制于網絡能夠承載的運算速度和接入數量,4G時代的物聯網更像是在局域網內玩扮家家游戲。在特定的環境下,連接已經設定好的東西,進行一些演示,看熱鬧可以,但誰稀罕呢?
5G則不同,它從一開始就是奔著萬物互聯去的——提供更大的容量,允許更多的物體接入。而真正的車聯網,要實現六種連接,包括V2V(車與車),V2P(車與人),V2R(車與路)、V2I(車與基礎設施)、V2N(車與網絡)、V2C(車與云)。所以,感謝最美的遇見,讓車聯網看見了希望。

2016年,華為、奧迪、寶馬、戴姆勒、沃達豐、愛立信、英特爾、諾基亞和高通宣布結成5G汽車聯盟(5GAA)。這些大佬公司將在車聯網通信解決方案的開發、測試、促進銷售方面展開合作,并支持標準化,加快商用化和向全球市場推廣——第三方數據顯示,到2035年,5G有望為汽車產業帶來超過2.4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占全球5G整體經濟影響近20%。
坐在車里靜靜?
在車企與互聯網的聯姻中,車業雜談寧愿相信,互聯網企業會更主動一些。為啥?人工智能的實現,依賴大量學習和快速運算,學習的對象越多,積累的數據就越多,經過運算處理,完成快速的迭代更新,通過更好的體驗,吸納更多的數據進入。
車,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對象,不是都說車是移動的家么?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智能”總會和家居、車輛聯系在一起,手機就更不用說了。想想,這三樣是不是就囊括了你的大部分生活軌跡?

所以,車聯網的終極目標當然不是“車”,而是“聯網”,車輛不過是棋盤上的jū罷了。2016年,阿里云發布了智能城市解決方案,其ET城市大腦將向醫療、城管、環境、旅游、城規、平安、民生等七大領域拓展,從智能交通管理全面升級為整個城市的人工智能中樞。據悉,這套方案正在杭州、蘇州、上海等地落地試點。隨后,華為、騰訊等巨頭也相繼提出了類似方案戰略——可以預見,未來的無人駕駛,可能就是將自己的意識交出去,然后接受車聯網系統為你定制的內容。

這場人工智能競賽,就是搶人、搶車、搶地盤、搶流量、搶數據的大戰,所以 5G來臨,哪是通訊技術革新那么單純呢?車業雜談細思極恐,未來的你還想坐在車內靜靜?算了吧!如果真想清凈一會,只有熄火斷電,關掉手機,找個沒有攝像頭的地方呆坐!這種地方,將來有么?( 蓋世大V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