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77.7萬輛,同比增長53.3%。同時,按照目前的數據,個人新能源小客車指標輪侯人數已超12萬人,如果配置指標總額不變(個人指標5.1萬,企業指標9000),2018年、2019年的指標都已被透支分配完,甚至將透支2020年的部分指標。據悉,在北京,一個與新能源車指標相關的灰色生意已經應運而生了,在不少新能源4S店門口貼有"收標"、"占號王"等字樣。
人們一邊對新能源汽車詬病不斷,一邊趨之若鶩的去瘋狂去申請新能源指標。這背后也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如大家所認知的那樣,都公認新能源是趨勢,但現階段的技術尚不成熟,還是難以讓人們買賬。
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主要以電動汽車為主,電動汽車關鍵技術包括電池、電機和電控3個部分,其中電池是最為核心的部件。遺憾的是,在這些方面中國都處于研發中,還沒有進入產業化階段。目前,中國動力電池的核心部件正極和電池隔膜80%以上都需要進口。
目前,新能源汽車隨處可見,但使用中卻問題頻頻,最顯著的仍是充電設施。"充電設施的用戶體驗不佳,充電樁太難尋找,或者找到卻無法使用。"是目前新能源車車主抱怨最多的。
為了方便充電,大多新能源車車主手機上都有數個充電App,并且隨身攜帶數張充電儲值卡,因為各家充電樁公司支付系統不一。在私人充電樁方面,物業準入和電網準入則是很多新能源汽車消費者難以逾越的"兩座大山",自行"飛線充電"是常態。
充電樁分為快慢充,快充擔心對電池傷害。慢充時間久,停車費加上充電費也是不小的花銷,有的地方還會收取服務費。最重要的是,如果充電地方離家遠,要一直在停車場等待,用車成本太高。
雖然有著類似以上這些各式各樣的問題,很多人表示暫時不想考慮購買電動汽車,但是無論從政策、產品,還是社會趨勢來看,新能源汽車的未來都勢不可擋。尤其是在京滬深這些城市,限行、限號,以及未來可能的限售等等,都讓不少人不得不開始考慮新能源車。另外,也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已經有了一臺或兩臺燃油汽車,但考慮未來趨勢,也計劃購買一輛新能源車來占號。
相比消費市場的矛盾,產業層面則要火爆的多。與新能源汽車緊密相關的整車、零部件和電池三大領域已成為未來市場關注的焦點。面對這樣一個有著巨大容量和潛力的市場,傳統的汽車企業大力拓展新能源汽車產品,一大批創業者也正在進入這個市場。
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據相關統計,僅2016年涉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相關投資案例就有近百起。相比零部件行業,電池和相關材料領域更加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目前,國內動力電池配套生產企業多達213家,每年提供28.14GWh的鋰離子電池。這一數量目前還在迅速增長。
新能源汽車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而未來這一勢頭將更加強勁。1月20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8)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今后將繼續擴大電動汽車市場銷售的配額,加快公交、出租車的普及和推廣,開闊共享汽車的新市場,完善充電設施建設措施,營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另外,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400公里的純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將成為市場主流,至于500公里、600公里的續航,只要消費者愿意花錢也是可以達到的。而未來充電技術也會發展,未來20分鐘可充到80%是肯定可以實現的。
在此,我們也期待這位業內人士的說法是可以盡快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