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激光雷達“一哥”Velodyne的聯姻中,百年鏡頭商尼康出錢又出力。
2018年底,尼康懷揣一顆真心和2500萬美元的資金,正式牽起了Velodyne的手。這筆不大不小的投資也順利拉開了雙方貌似“跨界”的合作帷幕。近日,Velodyne正式邁出了第一步,對外宣稱已與尼康簽署合作生產協議,后者將于今年下半年開始使用自家高精度流水線為其大規模生產16線及32線激光雷達產品。
當然,二位大佬對這場婚姻的期許遠不止于代工關系。未來尼康肩負著治愈激光雷達“色盲”問題的重任。在無人駕駛傳感器融合的過程中,激光雷達只能展現物體形態,卻無法分辨色彩訊息。如果要讓激光雷達看到彩色的世界,就需要把色彩的三要素信息進行數字化傳輸。
而作為全球領先的光電技術及精度技術類產品及方案供應商,尼康在完成實際色彩到數據信息的轉換方面無疑是不二人選。這也是雙方長期合作的最終落點。
出貨量的競爭
Velodyne選擇以代工生產的方式作為合作起點,無疑是將增加產能作為首要考量。
Velodyne激光雷達總裁Marta Hall在公開聲明中表示:“大規模生產高性能激光雷達傳感器是推動Velodyne在北美、歐洲和亞洲加大銷售規模的關鍵。我們的目標是與尼康等制造合作伙伴合作生產數百萬臺激光雷達。與精密制造專家尼康合作是我們降低激光雷達產品成本的重要一步。”
某知情人士也向車云菌透露,雖然由尼康生產的產品面向全球市場銷售,但同時會側重于亞太地區的需求。
除了依靠新伙伴借力使力之外,Velodyne自己在提高量產能力這件事上也下了苦工。2019年1月,Velodyne與Tier 1供應商簽署了長期量產的合作協議,工作重心也由測試研發徹底轉向產品量產。據公司CCO Mike Jellen在上海車展現場介紹,Velodyne總部在圣何塞開設的量產工廠總占地20萬平方米,計劃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把產線設備由2套增至4套。
借此,Velodyne開始積極完成自動化生產轉型。車云菌在隨后的獨家采訪中了解到,公司最初目標是針對激光雷達中的重點元器件完成自動化機器人的安裝,以提高產品合格率。下一步則將重點放在產品整體安裝的自動化,希望能夠做到整個安裝環節無人介入。“產線本身就是基于自動化的目的進行設計的。”技術總監Michael Parkins說道。
而無論是通過提高自動化率還是增加生產渠道,這一系列提高量產能力的舉措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在激光雷達真正進入大規模量產節奏后,市場價格必將急速下降,Velodyne的產品售價與樣品價格相比降幅將高達90%。
屆時,Velodyne的出貨量將成為行業競爭中最核心的優勢。截至今年3月,這位傳感器巨頭出貨量達3萬臺,價值共計5億美金,主要應用于ADAS、自動駕駛、高精地圖、工業港口、物流和安防等領域。其中包括用于Robotaxi的128線旋轉式激光雷達以及遠距離固態激光雷達Alpha Puck。
令人意外的是,盡管使勁渾身解數調低成本,Velodyne卻始終不認為價格是廠商競爭的主要砝碼。Velodyne亞太區總監翁煒解釋了其中的商業邏輯:“某種程度上來說,產品的價格完全是由車廠定義的。客戶會對1萬顆雷達的訂單進行定價,是否接單完全取決于供應商,我們基本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在大規模訂單面前,價格似乎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車廠此時唯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哪家供應商擁有大規模量產的經驗,有能力承擔如此大批量的生產。而如今在充分感受到競爭者奮起直追速度之快的當下,產品一致性及可靠性也就成了Velodyne面對市場需求的立足之本。
“我們的先發優勢在于團隊從2004年至今十多年的技術積累。Velodyne需要更快更好地推出適用于市場的產品,借此搶先把客戶攥到手里。”
越過成本門檻
目前來看,激光雷達的應用現實卻似乎遠沒有Velodyne所言中的樂觀。
就拿本屆上海車展參展廠商來說。據車云菌觀察,搭載激光雷達的展車基本都是來自科技企業的Robotaxi車隊或是車企L4-L5級自動駕駛概念車。可以說,現階段激光雷達尚未完全獲得OEM們的青睞。
究其原因,業界公認的成本高企始終是一道邁不過去的門檻。
于是,市面上開始出現一些“低配版”的技術路線,試圖作為L2級自動駕駛方案中激光雷達的補償選項。Mike Jellen坦言,這些低成本的傳感器確實可以有效實現高級輔助駕駛功能。“可要想達到最終‘解放雙手,進而解放大腦’的終極目標,越早引用Velodyne LiDAR,就能越多地節省長期成本。”
換句話說,即便現階段投入毫米波雷達等方案,在向無人駕駛進階的過程中仍舊需要花費額外的成本。對于當下國際Tier 1廠商眼中的新貴——77Ghz高分辨率成像雷達,Michael Parkins也從這一角度為車云菌進行了分析。
從單品價格來看,高分辨率成像雷達確實優于目前市場價的激光雷達產品。但是對整車而言,它要面臨高功耗帶來的減排散熱問題。如果額外為其供電,則要在其他部分增加大量成本。在后續投入方面,由于77Ghz毫米波雷達數據量巨大,從圖像還原到識別的整個過程同樣需要后續研發投入。因此從整體產品構成來看,這種全新解決方案的成本并不占優。
談及成本問題,Velodyne方面也向車云菌透露,車企方面表示2025-2030年間,他們能夠承受的整車激光雷達價格要控制在1000美金之內。幸運的是,對于這一時間點,Velodyne在綜合考量規模量產能力及成本降幅后,也給出了肯定的承諾。
除了最核心的價格之外,車廠在選擇激光雷達時只關注整車能量要求、雷達安裝位置及散熱等裝配基礎要素,對于產品技術路線可以說是“完全不挑”。
從目前來看,性價比最高的還是Flash激光雷達,但唯一致命的地方就是其對環境要求非常高,不能有太多塵土干擾反射光數量。而就實現狀態而言,利用MEMS技術單束激光發射的方式成為乘用車應用主流,即所謂的MEMS固態激光雷達。
在明確看到這一趨勢后,Velodyne去年年初也轉而向固態激光雷達方面投入,并已將產品交給車企進行測試,預計于2023-2030年間實現量產。
有意思的是,針對這款產品,Velodyne采取高定制化路線。供應商提供核心的算法、數據處理的技術,整合車廠的要求,定制線束、角度等等,最后完成車規級生產。后裝則按照車輛形態及功能來完成定制。
然而,Velodyne如今需要面對的也絕不僅僅是迅速迭代的產品路線,還有相愛相殺的5G通訊技術。翁煒直言:“在沒有5G的時候,我們只能保證通過各種傳感器保障車輛安全。當5G時代到來,所有信息都可以實時反饋到云端,我們能夠遠程控制自動駕駛車輛,如此一來或許就不再需要車載傳感器。”
對于自動駕駛車輛而言,5G確實是一個爆點。在此之外的地圖、保險、安管等等行業,我們也期待Velodyne LiDAR未來對于5G能夠花式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