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智能化、自動化、網聯化導致汽車功能不斷增加,中控臺有限空間已經容不下那么多按鍵了,中控觸屏化勢在必行。然而,用虛擬按鍵代替實體按鍵,反而導致駕駛員因失去肌肉記憶而無法盲操作。
點擊操作時,駕駛員雙眼要離開前方道路,在光線變化的觸屏上搜索按鈕,駕駛員手指也要迅速移到按鈕上方。在汽車行駛微振動環境下,駕駛員手指按壓觸屏時間不宜過短。在這幾秒鐘內,車輛在接下來的幾十米內一直處于無人駕駛狀態。
中控觸屏化還造成了觸屏布置的兩難局面:觸屏靠近駕駛員,駕駛員要低頭或者扭頭觀看,觸控操作順手卻不順眼;觸屏靠近前擋風玻璃,駕駛員要伸長手臂甚至挪動身體,觸控操作順眼卻不順手。
于是,智能語音遙控和隔空手勢遙控在智能汽車上盛行開來。前者駕駛員通過對話與中控臺交流,后者駕駛員用手在駕駛室特定區域比劃手勢進行遙控。兩者都能讓顯示屏位于駕駛員前方位置,讓駕駛員視線不再偏離前方道路。
然而,智能語音遙控并未解決駕駛員分心問題。駕駛員在發動機噪聲、胎噪、風噪、環境噪聲交織的駕駛艙內聲控汽車,再強大的人工智能也無法準確識別駕駛員聲控指令。在較長時間對話里,駕駛員一直處于分心狀態,他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在語音反饋上。
隔空手勢遙控看上去很美。例如,駕駛員手指順時針轉動增大音量,逆時針轉動則減小音量。不過,要讓駕駛員記住眾多手勢動作及其對應的操作內容并非易事。科學研究表明,駕駛員最多記得住八個手勢動作,而智能汽車需要操作的內容豈止八個。
汽車智能化的本意是要提高汽車安全性,卻反而使得汽車行駛更不安全了,目前的觸摸控制、語音控制、手勢控制都化解不了這一矛盾。只有新的人機交互方式才能化解這一矛盾,這就是觸控2.0。
我們將中國漢字工程院院長鐘林發明的、基于觸控三大定律的第二代觸控交互方式,稱之為觸控2.0;而將目前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由喬布斯和蘋果公司首推的第一代觸控交互方式,稱之為觸控1.0。
觸控2.0交互方式的主要技術特征是方位手勢加卡片提示界面,它的卡片是用來提示駕駛員操作的,而不是用來點擊的,它的用戶界面里不存在任何按鈕,既無任何實體按鈕,也無任何虛擬按鈕。
所謂方位手勢,包括點擊、長按和直線滑動三大觸摸手勢,它們都是駕駛員手指朝向某個方位的移動動作。對三大觸摸手勢所操作功能的重新定義,概括為觸控三大定律。
點擊就是滑動,滑動也是點擊,這是觸控第一大定律。其中,點擊手勢所操作的內容提示在中央卡片上,八個方位滑動手勢所操作的內容分別提示在對應的八個方位的卡片上。
點擊就是進入,長按則是退出,這是觸控第二大定律。駕駛員手指長按觸屏,則返回上級頁面,繼續長按則返回主頁,返回主頁后長按則關機,關機后長按則重啟。
長按就是按住,離開則是松開,這是觸控第三大定律。駕駛員手指在觸屏上先滑后按(即滑按手勢),模擬的是按住滑動方位上的按鈕不松開,駕駛員手指離開觸屏,模擬的則是松開按鈕。
例如,調節空調溫度時,駕駛員手指在觸屏上向右滑按,則操作汽車提高空調溫度;瀏覽導航地圖時,用戶手指在觸屏向下滑按,則操作導航地圖向下方連續滾動;用戶手指離開觸屏,則結束溫度調節或者結束地圖滾動。
無論是駕駛艙里的實體按鈕操作,還是中控觸屏上的虛擬按鈕操作,采用的都是按鈕點擊界面,駕駛員手指必須接觸按鈕才能產生操作效果,所以,按鈕布置在哪里,駕駛員手指就要移動到哪里。
所不同的是,駕駛員能夠通過手指觸感搜索確認實體按鈕,卻無法通過手指觸感搜索確認虛擬按鈕。因此,駕駛員能夠盲操作實體按鈕,卻無法盲操作虛擬按鈕。頻繁的觸摸操作會導致駕駛員頻繁地轉移視線。
虛擬按鈕分布在整個觸屏區域,駕駛員手指活動范圍也要覆蓋整個觸屏區域,觸屏的操作界面即是顯示界面,就是說,觸控1.0的操作界面與顯示界面是一體化的,實行的是顯控一體操作模式。
而在卡片提示界面中,屏幕上的卡片都不是按鈕,因為這些卡片都不是用來點擊的,而是用來提示駕駛員操作的,每張卡片所承載的圖文信息都是操作提示信息。所以,觸控2.0的卡片界面只是提示界面。
觸控2.0的操作界面與顯示界面是可分離的,觸屏可分離為顯示屏和觸控板,實行的是顯控分離操作模式。分離開來的顯示屏便于布置在駕駛員順眼觀看的地方,觸控板便于布置在駕駛員順手操作的地方。
觸控2.0交互方式由此應用于包括平視顯示器、導航顯示屏、儀表顯示屏、智能后視鏡在內的各種顯示終端,應用于包括觸屏、觸控板、智能內飾表面在內的各種觸控裝置。
采用觸控2.0之后,在智能駕駛艙里,人們看不見任何以實體形態存在的按鈕、旋鈕、開關、搖桿,觸控功能完全隱藏在智能內飾表面,顯示功能只在需要時,才會激活并呈現在智能內飾表面。
采用觸控2.0交互的智能汽車,除了轉向、制動、變速繼續采用方向盤、踏板、手柄操控之外,各種機械液氣裝置、電子電器設備、信息通信設施,將在智能駕駛艙智能內飾表面上統一進行觸控操作。
駕駛員單指比劃則操作儀表屏,包括喇叭、燈光、車門、車窗、雨刮器、噴水器;駕駛員雙指比劃則操作導航屏;駕駛員三指比劃則操作中控屏,包括空調、手機、廣播、CD以及后視鏡、駕駛座椅、方向盤調節。這就是觸控2.0獨有的分指操作模式。
分指操作模式不僅將三個觸控板合并為一個觸控板,更重要的是,將一個觸控板擴展為智能駕駛艙內的整個智能內飾表面,方便駕駛員手指在任何智能內飾表面上,操作原本要用各種按鈕、旋鈕、開關、搖桿操作的各種功能。
在智能內飾表面上,操作結果與駕駛員手指的所處位置無關,只與駕駛員手指的滑動方向有關。駕駛員僅憑直覺就能控制好手指滑動方向,無需將視線轉移到智能內飾表面上,無需觀察手指的操作過程。
每個顯示屏只設置兩級頁面,駕駛員比劃滑動手勢則操作一級頁面,比劃滑按手勢則操作二級頁面,比劃長按手勢則操作返回上級頁面。智能汽車觸控2.0交互時,駕駛員只需比劃滑動手勢和長按手勢。
駕駛員手指在智能內飾表面上滑動長按時間,要比點擊長得多,駕駛員手指與智能內飾表面的接觸面積,也比點擊大得多,不存在因接觸時間短、接觸面積小、按壓力度輕而導致觸控失敗。
觸控1.0、智能語音、隔空手勢只能用于操作電子電器功能、娛樂信息功能,無法用于操作汽車駕駛功能,因而無法消滅各種按鈕、旋鈕、開關、搖桿,原因在于它們解決不了汽車安全駕駛前提下的實時可靠操作問題。
在車聯網時代,盡管需要駕駛員關注的信息量在大幅增加,但是,駕駛員所擁有的注意力總量卻始終未變。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盡量減少信息交互對駕駛員注意力資源的占用量,以確保駕駛員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前擋風玻璃上,而不是放在各種屏幕上。
相比于觸控1.0交互、智能語音交互、隔空手勢交互,觸控2.0交互占用駕駛員注意力資源最少,這是因為觸控2.0具有最高交互效率,能夠讓駕駛員迅速完成交互,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駕駛上來。
交互效率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交互界面的識記效率,二是交互界面的操作效率。交互界面的識記效率和操作效率越高,交互效率也就越高,占用駕駛員的注意力資源也就越少,汽車行駛也就越安全。
數據分析表明,在各種交互界面中,九宮格卡片界面的識記效率是最高的。卡片大而醒目,卡片的操作提示和位置關系一目了然,便于駕駛員快速瀏覽。
隨著操作次數的增加,駕駛員掃描屏幕的頻率會越來越低。熟練操作之后,駕駛員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記住了卡片界面,再也用不著掃描屏幕了。當卡片界面固化在駕駛員大腦之中,駕駛員便進入無界面盲操作狀態。
觸控2.0的操作規則簡單明了,操作動作小幅隱蔽。在駕駛員腦子里,很容易通過各張卡片快速建立起各條操作指令與各個方位手勢之間的對應關系,以致于駕駛員無須刻意記憶,極易養成下意識、條件反射式的操作習慣。
盡管空難十分慘烈,但是,它對人類的殺傷力遠遠不及車禍。據統計,自汽車誕生以來的一百多年間,倒在汽車輪子下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車禍已經成為繼疾病之后的第二大人類殺手。
在實現無人駕駛之前,當務之急是在將觸控2.0交互方式引入智能汽車,以消除汽車智能化導致車禍增加的隱患。更何況,即便智能汽車實現了無人駕駛,同樣離不開觸控2.0交互。汽車是個公共空間,不允許大聲喧嘩和手舞足蹈,需要的是像觸控2.0這樣的平靜交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