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此前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動汽車分會主任陳全世在參加行業活動是就“鼓勵發展純電動小型車,實現節能減排的終極目標”話題,在現場進行了主題分享。
以下為陳全世發言實錄:(略有刪減):
一、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初心是什么?
主要還是要解決能源節能和排放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解決汽車工業的轉型問題,低碳化、環保和節能是最主要的。國家也發布許多政策,包括對低排量的燃油車的補助,反映的問題就是節能減排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初心。記住這一點我們才能永葆自己的動力和我們的前進方向。
另外,發展微型電動車。微型電動車尺寸小,整備質量輕,排量和能耗比較低,能體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微型電動車電機功率較小、動力電池容量相應較小,充電比較靈活方便,制造價格低,市場門檻低,作為一種代步工具比較容易推廣。
羅馬街頭一個停車位停三輛車,車長度不到2.7米。外國的停車位和我們國家一樣,寬度是3米,長度是5米。在羅馬排的共享的車,是一個很小的可以坐一個人的車。另外一些上市公司,現在也在一些傳統的汽車企業,也不斷做小型車。2018年北汽新能源的車有58%左右是比較小型的EC系列的車,這種系列的車脫胎于低速電動車,體積比較小,賣5萬塊錢左右,叫A0級的車。這個賣的量最大,雖然賣10幾萬,這個賣9萬多,是一種小型車。
二、 低速電動汽車的標準制定
可能主要有四個問題,第一個碰撞法規,大家都很清楚,正碰40公里,側碰50公里,要達到這個目標,目前的低速電動車95%以上達不到要求,要充分設計,但是這是必需的,因為安全對一個人的生命是很關鍵的。另外就是鉛酸電池的問題,鉛酸電池的污染是不容忽視的。第三個問題,就是尺寸問題,低速電動車,或者微型車,寬度限制在1.5米,整車只能坐四個人。這可能對很多企業是個限制。第四個問題,就是現在要求特別強調的低速電動車標準出來以后,要一證——駕駛證,一牌——車要上牌。第三要有保險。C3還是C4不清楚,但是必須有駕駛執照;二是必須上牌子;三是必須有保險。這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低速電動車的要求,大家如果還沒想通,也是可以解釋清楚的。作為交通工具上馬路,駕駛員沒有駕駛執照是不行的。
三、微型電動車的技術升級
低速電動車、微型電動車不是劣質車,它的制造的質量品質要高,不能粗制濫造,因此要達到幾個目標,要做成精品。Smart是奔馳公司給自己的上班職工配的車,車很小,單排坐的,兩個人的座位,也賣到1萬多歐元,國內也有進來的。雖然是A00級的車,但是做的很精密,當然不能像奔馳。奔馳公司是一個頭號公司,但是我們要向他學習。包括底盤等質量的保證。還有就是要掌握核心技術,要有創新的團隊,有些廠可能就是個攢車的,當然這個下一步檢查就說不過去了。要產品過硬,創新商業模式,這是基礎。一定要有技術創新的成功轉化為產品,這樣才能存在。在微型電動車行業,包括低速電動車行業也可以有非常高新的技術,有非常好的企業產生。
四、關于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方面
最后是國家的資質問題,現在國家逐漸走向開明,資質下放,尤其是今年到明年,我們的經濟是個低谷,這時候國家會有一些政策下來,會把它做好,因此提的幾個問題,技術要自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產品過硬,做一個戰略新興行業,新能源行業必須涌現新型企業和創新的企業家,互聯網展示了很多新企業家,新能源汽車包括微型電動車也會誕生出幾十個好的企業或者好的企業家。
結語
最后,第一,企業確實不是人人都能造的,它有很高的門檻,一定要努力。第二,前面已經形成了這個產業,散亂差也好,弱也好,我們要不斷的堅定重組,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設研發團隊,建設營銷團隊,只要把產品做好,才有未來。沒有做好產品,怎么說都不行。最后,要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技術是根本。不要覺得小型車就沒有核心技術,要做成輕量化、節能環保、安全是很難的。希望業界的人聯合起來,如果做好了,微型電動車在國外還是有市場的。到歐洲去看,真正的奔馳、寶馬是產于歐洲的,歐洲街頭的奔馳寶馬絕對沒有中國市場那么多,小型的車是占主流的,因此我們要發展,中國做好了,也就把世界的市場做好了,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