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車 OTA 能力是智能化的基礎。
對新造車行業來說,這個 12 月很熱鬧,先是小鵬汽車 G3 在雙 12 上市,緊接著又是蔚來汽車的第二款量產車 ES6 發布。
能在今年完成從量產到交付環節的新造車企業,已經可以說是其中的「頭部企業」了。畢竟還有更多的團隊,還在量產的坑里掙扎,甚至已經提前「被出局」。雖說交付的產品依然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可至少能有更多時間完善產品體系。
當然,交付并不是終點。特別是新造車企業往往都會用服務、產品持續迭代等作為亮點,凸顯自身和傳統造車的差別。
第一次 OTA
在今天,威馬宣布 EX5 完成了第一次面向所有車主的 OTA 升級,全車智能交互系統 Living Engine 從 1.0 升級至了 1.1 版本。
從 1.0 到 1.1,主要升級了以下功能。
利用 Apple Watch 遠程控制車輛部分功能;新增考拉 FM 電臺,能實現智能推薦節目;車載社交,語音播報收發,還能直接導航至收到的位置;駐車狀態時橫屏影院模式;車內氛圍燈隨音樂變化;與米家互聯,雙向語音控制。
根據威馬官方公布的數據,這次 OTA 總計優化了 135 項車內體驗。超過 1000 名車主向威馬反饋了使用體驗,有 15 位車主的有效建議被采納。
威馬汽車合伙人、首席技術官閆楓告訴 GeekCar,這次 OTA 在覆蓋 HU(車載娛樂主機)、TBOX(遠程通信模塊)的基礎上,還將按需逐步升級 ICU(儀表)、AVM(360 度環視)、DVR(車載行車記錄儀)、AVAS(低速行人報警)和 RM(娛樂主機的旋轉機構控制器),共覆蓋 7 大控制器的 13 大功能模塊。
「接下來,我們不僅將繼續按 3 個月一次的頻率推進 OTA,更將不斷擴大升級范圍,逐步開放車輛動力、底盤及車身系統相關控制器升級,在 2019 年讓用戶能實現常態化、軟硬件一體的、安全的整車 OTA。」
幾點產品感受
體驗過 1.1 版本之后,聊聊感受。
由于體驗時間不長,沒辦法事無巨細的說到每個部分,就說幾個我印象比較深的點。
首先整個主頁,威馬采用了類似 Apple Watch 桌面的風格,在首頁的三個功能區域以圓形呈現,周圍用一些小的圓形作為功能補充。目的很明顯,威馬這么設計主要是為了體現差異化,特別是和目前常見的「導航即桌面」、「卡片式應用」等風格體現出區別。
這么做無可厚非,特別是現在的用戶越來越喜歡和別人不一樣,這類設計第一眼看起來會比較討喜。
但是這種風格有幾個問題,首先是圓形的主功能項和長方形的屏幕視覺上有些不協調,導致屏幕的利用率有限。另外,UI 的部分顏色過于飽和,視覺上介于扁平擬物之間,有待統一。
其次,二級頁面中有一些依然采用圓形 UI 風格,但是這類元素一旦多了之后,如果視覺上做不到很強的秩序感,就增加了用戶迅速定位到某個入口的成本。在更多的頁面中,這套系統和我們常見的車載安卓大屏區別不大。如何在做好差異化的同時,盡可能把整個系統的各級菜單在風格和交互習慣上延續起來,可能是威馬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
其次是旋轉屏的邏輯。
目前,威馬只支持用戶在停車時使用橫屏的影院模式。對于很多需要等待充電的人來說,這確實能解決娛樂的需求。但是在豎屏模式時,內置的視頻 App 依然能夠使用,只不過可視屏幕變小了。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么橫屏影院模式開啟的條件就顯得有點矛盾了。
其次,花了大量的精力、成本研發的旋轉屏,如果只能支持一個橫屏看電影功能的話,性價比就有點低了。威馬汽車智能網聯軟件中心產品總監程志俊告訴我,對于橫屏的開發也是未來工作的重點,如何做好取舍,到底是更安全?還是更好玩?這會是我比較期待的功能點。
智能化有多重要?
最后說點有的沒的。
今年 9 月在溫州舉辦的威馬汽車交付大會上,威馬汽車 CEO 沈暉預計的交付量說法是「年底 1 萬輛,明年 10 萬輛」。雖然由于一些原因,今年威馬沒法兒完成一萬輛的交付,但是 我們也可以得出信息,目前為止威馬跑在路上的車數量不到一萬,不過可能是僅次于蔚來汽車的數量。
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無論是收集到的用戶反饋數據量、出現 bug 的概率,都會幾何級數增長。當用戶到達一定基數的時候,如果產品出現問題,那對品牌形象的影響肯定是巨大的。
其次,Living Engine 本質上是一套安卓系統。安卓的優勢在于第三方生態的數量,能夠更快的接入 CPSP。不過對于安卓的穩定性、安全性我依然持保留態度。特別是當你有 1 萬個用戶和 10 萬個用戶時,遇到風險的可能性不會是簡單的 10 倍。
閆楓和我強調了威馬對于安卓系統的開發能力。首先,通過對逾 200 個系統模塊進行的優化重構,威馬汽車技術團隊架構起了一整套深度定制化的底層系統,對系統電源管理、開機流程,甚至系統內核與 framework 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讓 Living Engine 的底層系統不僅可 10s 快速啟動,更能在 7×24 小時高強度壓力下平穩運行。團隊同時為系統新增了系統安全存儲與計算機制,在實現「云、管、端」全面校驗與加密的同時引入了應用證書加密機制,防止了未授權第三方應用對系統的威脅。在此基礎上,技術團隊根據智能汽車場景進行了應用從 SDK 形態的深度二次開發。
所以和大多數新造車企業一樣,威馬把 OTA 當作是產品持續迭代、保持競爭力、維護用戶黏度的方式,也是一旦出現問題之后彌補的關鍵路徑。也就是說,當用戶數量增加,團隊研發、維護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另外,競爭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從最直觀角度看,小鵬汽車可能是威馬很直接的競爭對手。同樣是新造車、同樣是 SUV、同樣是十幾萬的售價、同樣是主打年輕好玩的品牌形象。而在明年,可能還會出現更多同價位的新造車以及傳統主機廠的產品出現。
事實上,當續航、性能等指標普遍向上靠齊的時候,智能化可能會是影響用戶購買電動車的很大因素。畢竟購買電動車的用戶,除了牌照原因之外,大多也比一般用戶更在意科技感。換句話說,電動汽車還有一部分科技產品的屬性。
汽車的硬件迭代暫時還沒法做到和手機一樣,更換周期起碼是 3~5 年。在這個相對長的時間段里,持續維護迭代,保證產品體驗的難度不小。另外,就算是同一個品牌也會有新舊產品迭代的問題。硬件迭代之后,怎么保證新老產品在功能、體驗上的一致,也會是不小的考驗。
對于新造車企業來說,從量產到交付算是完成了從 0 到 1 的階段。但是從 1 到 2 甚至是 10000 要面對的坑,絕對不會比 0 到 1 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