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力帆汽車常州分公司出資租賃車和家常州廠房,以投產全新增程式電動SUV,雙方的合作意向首次浮出水面。此條消息一出,當時不少人猜測車和家將和蔚來、小鵬等新勢力一樣采取代工生產的方式。
不過車和家CEO李想卻一口否認代工傳聞,并表示正在積極申請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他認為相比代工的生產模式,自建工廠顯然更能保障產品的質量和品質。
而直到昨日,這件事情終于以車和家收購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水落石出。
12月17日,力帆股份發布公告稱:
力帆集團擬作價6.5億元將旗下持有的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重慶新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后,力帆集團不再持有力帆汽車有限股權。而重慶新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的成立時間為2018年9月5日,正是由車和家100%控股的子公司。
這意味著車和家終于通過收購力帆汽車成功獲得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達成了李想自有工廠的目標,也為理想智造ONE的順利量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根據本次交易內容來看,除了轉讓汽車股份外,力帆集團也與車和家達成了六項合作協議。
包括增程式純電動動力模塊控制技術的研發成果共享、車載人機交互系統的研發成果共享、針對 B 端共享和網約車領域定制車型的研發成果共享、基于車聯網應用的數據分析,應用場景的探討和數據共享、車輛后市場服務模式的共同探討和共享。
此外,條款中還注明了力帆未來有權出資且車和家同意接受力帆股份出資參與車和家最近一輪融資,融資金額、融資價格根據屆時與其他交易方共同協商確定。這樣一來,無疑對于雙方來說都將形成絕對的利好。
毫無疑問,生產資質對于造車新勢力們來說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更何況業內對于代工模式也一直持有不看好的態度。
事實上目前絕大部分新勢力們也都確實在為資質發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它們甚至不惜斥巨資另辟蹊徑。
例如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便是堅決反對代工生產的代表人物。他曾說過:“如果選擇代工生產,我會天天睡不著覺。”所以早在2017年,威馬汽車就以11.8億元人民幣收購了大連黃海100%股權,獲得了生產資質。
威馬工廠
此外,2018年7月電咖汽車以10億元收購西虎獲得生產資質。2018年9月,拜騰更是以承擔華利8.5642億美元債務以及職工薪酬的條件收購華利,也只不過是為了獲取一個生產資質。
電咖工廠
而對于已經發布旗下首款車型理想智造ONE的車和家來說,目前常州工廠已竣工可投入生產。此時僅僅以市面上最低價格6.5億元便能收購力帆汽車資質,對比上文中的三筆交易來說,顯然是一筆非常劃算的買賣。
并且有了生產資質后,除了可以保證理想智造ONE定下的明年四季度順利量產交付計劃,還能采用自家工廠進行生產,避免代工質量存疑。這樣一來,可謂一舉三得。
車和家工廠
同時,對于陷入銷量困境的力帆來說,以6.5億元價格賣掉100%股權,又何嘗不是一個解決當務之急的辦法。
今年以來,力帆股份創始人尹明善頻繁表示為了順應汽車新時代的到來,力帆將堅定轉向新能源領域。
然而在尹明善堅定發展計劃的背后,透露出的卻是力帆股份所面臨的兩大現實問題。
一是力帆傳統乘用車銷量增速下滑,新能源戰略勢在必行。二是公司資產負債率常年居高,超30億元未到期債券壓身,面臨著巨大的兌付壓力。
尹明善
根據力帆股份發布的產銷數據,11月力帆傳統乘用車銷量僅為5174輛,同比下滑52.98%。前11個月,累計銷量約8.84萬輛,同比下滑達到了11.62%。
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里,力帆乘用車銷量也已經從2015年的14.8萬輛下滑至2017年的13.2萬輛。此外,根據力帆股份2018年三季度財報顯示來看,其凈利潤下滑至1.34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達18.06%。
從上述數據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伴隨著節能減排的大環境燃油車整體銷量急速下滑的不利因素,給力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但即便尹明善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堅定轉向新能源領域,就目前力帆巨大的資金壓力來看顯然不容樂觀,甚至被逼到了通過賣地來換取流動資金的地步。
例如今年2月,力帆股份發布公告宣稱,計劃在重慶兩江新區范圍內擇址修建新廠區,并對力帆乘用車現有生產基地進行搬遷,通過土地出讓收益獲得約15億元至25億元。
因此,面對如此大的資金壓力,力帆以6.5億元將生產資質賣給車和家,完全可以理解成一種自救措施。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力帆出售的“重慶力帆”僅為力帆股份旗下其中一家汽車公司,另一家為力帆乘用車,兩家汽車企業都擁有獨立的生產資質。
這樣一來,力帆不僅可以保住自身堅定轉向新能源領域的宏偉愿景,還能獲得救急資金,的確不失為解決當務之急的利好方式。
最后,祝賀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車和家,幾經猜疑后終于獲得了生產資質,在日后生產過程中勢必會更利于體系管理和產品質量的把控。而面對理想智造ONE正式量產交付前外界的質疑來說,由自家工廠進行生產的車和家底氣顯然也會更足一些。
同時,也希望緩解了資金壓力,并得到了車和家技術共享的力帆務必務實。盡管力帆目前已經從騙補風波中爬了起來,并計劃堅定轉向新能源領域,但無疑也只有打造出性能過關的新能源產品后,才有可能一雪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