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北京國際車展(第十五屆)已然落下帷幕,本屆展會上將有上百款新車到場,受到了國內外媒體人士的分外關注。記者再度誠邀全球范圍內的汽車媒體大咖來共同見證中國汽車發展近況,在全球媒體大咖晚宴上,各媒體達人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中國汽車現階段的發展狀況等話題進行深入討論并發表看法。
著名的英國權威汽車雜志《Autocar》總編——Mark Tisshaw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的新能源市場?
Mark Tisshaw: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非常迅速,政府也給予這方面很多支持。同時中國汽車市場上又涌現出很多新能源汽車品牌,這些品牌資金非常充足,在品牌設計方面也有一些令人出乎意料的想法。所以我相信中國新能源汽車會處于領先地位。
記者:您最關注哪個自主車企的新能源車型?
Mark Tisshaw:在這里要提到兩個新能源汽車品牌,一個是蔚來,另外一個是拜騰。即使在英國,蔚來也非常有名。而對拜騰來講,他們管理層有許多出色的設計師。所以我對這兩個品牌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記者:您認為如今的中國汽車設計、制造、研發等技術水平與國際一流汽車品牌還相差多少?差在什么地方?
Mark Tisshaw:中國汽車在設計和品牌建設方面都有很大進步。同時,中國汽車制造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另外在動力學方面,相對于五年前和十年前來說也取得巨大進步。汽車的操控性更加優秀,汽車的價值也逐漸體現出來。對于成熟品牌來說,更能夠做到唯才是舉,將一些合適的工程師的才能發揮到最大。這都是增加汽車品牌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
記者:我知道Silvia是來自意大利《Auto & Design》的主編,對汽車的設計會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所以我現在有一個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就是Silvia怎么去看待中國的汽車和歐洲汽車在設計上的一些差異?
Silvia Baruffaldi:最近這些年特別是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這種設計上差距變得越來越小了。五到十年前中國主要是三廂的轎車,現在,中國SUV還有運動型車都變得非常流行。可以說中國和歐洲在這方面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小了,變得越來越接近了,同時中國的很多設計中心也變得更加有實力了。歐洲的或者說西方的設計師也在里面工作,所以差距才會越來越小。
在很多中國人還對三廂車感興趣的時候,歐洲人更喜歡兩廂車或者說是以旅行車為主。可是近年來大家都知道SUV車型的使用量在中國呈爆發式的增長,所以這代表著中國和歐洲的消費者對車型的喜好慢慢趨同。在中國的設計中心其實有很多雇員是來自于全球層面的,因此很多汽車設計層面的融合是體現在中國汽車行業當中的。
記者:您之前來過中國,而且參與過像上海國際車展級別的展會,從設計層面我想問一下哪些中國的車在設計方面會讓您感興趣?
Silvia Baruffaldi:最近幾年中國這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尤其是去年車展期間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中國品牌做出設計,包括線條非常優美的概念車。
記者:您怎么看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設計風格和歐洲設計風格的差異?比如說目前很多歐洲的車也在提的一個概念——簡約美。但是大家可以看到目前中國的一些品牌,它的車設計其實是通過一些復雜的線條去體現出各自一些品牌的元素或者文化,我們想知道您是怎么去理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的?
SilviaBaruffaldi:在歐洲實際上各種品牌之間的設計理念也是差異的,比如說最近的奔馳采用一種非常純、非常精煉的風格。但是其他的品牌傾向于增加一些設計,比如更強的線條感。另外有一些汽車品牌他們用更多的裝飾來加強光感,然后來突出他們汽車的產品形象。這一點我覺得還是不錯的,因為這樣的話能讓每個汽車看起來都有各自的特點。
《紐約時報》撰稿人、專欄作家——Jim Motavalli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的新能源市場?
Jim Mctavalli:中國汽車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是美國市場的三倍,去年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只有20萬輛。我相信中國會成為國際上第一個具備規模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而且有潛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商,所以我是非常感興趣的。我讀了兩本關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書,希望人們對新能源汽車接受程度越來越高。這樣中國會有更多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路上。
記者:您所聽到的頻率最高的、印象最深的中國汽車企業是哪一個?
Jim Mctavalli:比亞迪、奇瑞。中國汽車通過收購國外品牌來增加他們的市場知名度,比如說吉利收購沃爾沃,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美國市場獲得更好的知名度。而比亞迪在美國建立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在那兒他們有電動公共汽車。另外一個就是其他的中國汽車品牌也準備在2019年銷售給美國,但是具體發展怎么樣還未知。能看到更多的中國汽車在美國銷售,是我一直以來的期待。我希望中國的汽車企業能夠在美國銷售成功,就像以前的韓國,韓國的現代車一開始在美國銷售的時候份額只是一般,但后來占領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因此我希望中國的汽車能夠在美國銷售地更好。
記者:您認為如今的中國汽車設計、制造、研發等技術水平與國際一流汽車品牌還相差多少?
Jim Mctavalli:這是我第二次來中國,之前我去過廣州的車展,印象非常深刻。中國的汽車和美國、德國、日本汽車非常相似,我也很喜歡車展上的樣板車或者在美國叫概念車。中國自主品牌在對概念車的設計理念十分開放,可能這種概念車在真正生產的時候相對來說更傳統一些,但是我也很喜歡看到非常勇敢的設計,甚至在里面加一些中國的設計元素,這樣我也覺得很酷。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的新能源市場,最關注哪個自主車企的新能源車型?
Bradley berman:我來到中國并不是很久,正在了解中國不同的車型,有一點非常吸引我的就是所有的車型都加入了電子化。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前,加州是沒有這種電動汽車的,現在不只是我自己在開電動汽車,我的鄰居們也都在開電動汽車,僅僅用了八年的時間,電動汽車在加州就變的非常普遍了。
記者:您所聽到的頻率最高、印象最深的中國汽車企業是哪一個?您對這家企業有著怎樣的評價?
Bradley berman:我住在加州,在那兒有二十多家和電動汽車有關的企業,包括New,沃爾沃,還有比亞迪。我認為電動汽車在某些方面的差異并不是很大。
記者:您認為如今的中國汽車設計、制造、研發等技術水平與國際一流汽車品牌還相差多少?
Bradley berman: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還處于學習的過程中。在美國,我每天都在報道電動汽車,擁有十五年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經驗,但是在中國我還需要學習很多東西。在之后的兩三天里,會把我所看所聞報道給美國的民眾。在很早之前,我接觸的過比亞迪,但是畢竟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中國的汽車市場在全球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從中國市場的規模和大踏步前進的現象可以預見,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也會帶動其他區域汽車市場的發展。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資深汽車記者、《名車志》特約撰稿人——Juergen Zoellter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的新能源市場,最關注哪個自主車企的新能源車型?
Juergen Zoellter:我其實一直在關注中國的品牌,比如一些老牌勢力,像比亞迪等。又比如一些新品牌,還有一些和歐洲品牌有合作或者合資傾向的企業。當然,在歐洲想得到類似這方面的信息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
記者:您所聽到的頻率最高、印象最深的中國汽車企業是哪一個?您對這家企業有著怎樣的評價?
Juergen Zoellter:我現在也不能說出具體的品牌,我關注的是新能源汽車總體的發展趨勢,畢竟這是推動市場發展的一個因素。我曾經駕駛過三個中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包括長安的全電動汽車還有混合動力車。從中期來說,混合動力車的發展更有優勢,但從長期來說,純電動汽車的發展更有前途。
記者:您認為如今的中國汽車設計、制造、研發等技術水平與國際一流汽車品牌還相差多少?
Juergen Zoellter:我覺得中國汽車最大的進步就是在燃氣動力方面的努力改善了世界的看法。相對其他西方國家130多年的歷史來講,中國在這方面并沒有經歷很長的發展時間。新能源汽車方面是十來年前才開始的,而中國已經和西方處于相似的起跑線上。
美國《Motor1 》主編——Seyth Miersma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的新能源市場,最關注哪個自主車企的新能源車型?
Seyth Miersma:我沒有關注特別的車型,但是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中國電動汽車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際電動汽車的發展。在美國,新能源電動汽車發展起來有兩個好處:第一,我們可以把新能源汽車銷售到中國,因為中國對進口車設置的排放限制幾乎達到極限了;第二,加州也是要求零排放的政策,所以這也是我們生產電動汽車的動力。
記者:您所聽到的頻率最高、印象最深的中國汽車企業是哪一個?您對這家企業有著怎樣的評價?
Seyth Miersma:其實,我幾個月前來過中國一次,我聽說過WEY,還有比亞迪、吉利等。尤其是吉利,近幾年一直在美國和歐洲擴大影響,因此這也是比較有名的車企。我覺得汽車品質是推動下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記者:我相信您肯定做了很多的功課,這次來到北京去參加這個車展您最感興趣的是哪一個中國的品牌?
Seyth Miersma:我們剛才還在和中國的同僚討論某些品牌,這些品牌還沒有在美國市場上宣布,所以我只能通過車展才能看到他們。還有最讓我興奮的就是中國的車展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車展之一了。
Automotive News Europe副社長兼主編——Luca Ciferri
記者:Luca Ciferri先生,您如何看待中國的新能源市場,最關注哪個自主車企的新能源車型?
Luca Ciferri: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八年前中國的企業和國外企業建立了合資公司開始生產新能源汽車,包括還有和尼桑合作的車企。但是到目前為止,在新能源汽車制造這方面取得的成果還是非常有限的,有兩個因素:第一是汽車行業要建立品牌,把技術應用到制造方面;另外,消費者需要有意愿來購買這樣的汽車。今后幾年,中國政府將會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而電池汽車的性價比相對燃油汽車要高很多。所以我們需要找到并刺激人們購買新能源汽車的需求,讓人們覺得這種方式是有吸引力的。
記者:您所聽到的頻率最高、印象最深的中國汽車企業是哪一個?您對這家企業有著怎樣的評價?
Luca Ciferri:最讓我耳熟能詳的品牌是吉利,吉利品牌幾乎是以最大步伐邁進了國際市場,包括瑞典、英國、馬來西亞等市場都有吉利的影子,吉利還持有奔馳10%的股份。但是目前吉利還沒有在歐洲、美國和日本銷售他們自己生產的汽車。當然,在中國國內吉利發展的非常強勢,也是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明年他們準備把新的品牌領克和沃爾沃銷售到國外去。
記者:您認為如今的中國汽車設計、制造、研發等技術水平與國際一流汽車品牌還相差多少?
Luca Ciferri:中國的汽車在設計方面從以前模仿歐洲到現在的自主設計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比如WEY在這方面的發展就非常明顯。從另外一個技術層面來講,中國汽車要達到出口到歐洲的目的,需要滿足歐洲非常嚴格的排放規定和安全法令。
寫在最后:參與晚宴的各位大咖各抒己見,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和自主車企及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從各媒體達人表達的看法中不難發現,中國品牌正在逐漸深入到國外民眾中去,正在不斷向國際擴大自身的影響,中國品牌,尤其是新能源品牌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