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車企 2024 年報及 2025 一季報相繼披露,在經濟上行壓力的背景下,中外車企業績分化顯著。國際車企多陷入轉型困境,利潤下滑、負債率攀升;而國內車企則借助電動化浪潮實現利潤增長、負債率下滑,展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
從負債情況來看,“總負債與規模企業和營收相關”,銷量和營收越大,原材料采購成本越高,總負債也隨之升高。像豐田、大眾等國際巨頭,2024 年總負債均超萬億元,甚至超過同期營收。但總負債并非衡量企業債務負擔的唯一標準,有息負債才是關鍵。通用汽車、奔馳、寶馬等國際車企有息負債達數千億規模,豐田和大眾的有息負債分別高達 1.87 萬億元和 1 萬億元。反觀國內主流車企,對有息負債的依賴度較低,比亞迪有息負債僅約 286 億元,占總負債比重 5%,處于最低水平。以比亞迪、通用和福特為例,2024 年三者銷售規模相近,但福特和通用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 84.27%和 76.55%,遠高于比亞迪的 74.64%;福特和通用總負債在同期營收的占比超 100%,比亞迪僅為 75%;通用和福特的有息負債占總負債比重分別為 61%和 66%,比亞迪僅為 5%,償債壓力明顯更小。
在供應鏈管控方面,國內主流車企也表現出色。比亞迪應付賬款占營業收入比例為 31%,且付款周期僅 127 天,體現了強大的供應鏈掌控能力。
近年來,國內車企業績增速遠超海外車企。盡管汽車產業具有重資產、長周期特性,高負債經營常被質疑風險,但綜合財報數據來看,中國車企負債情況在全球范圍內并不高,高負債也不必然等同于高風險。在全球汽車產業智電轉型加速的當下,車企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誰能平衡好資產與負債規模,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當前,外資巨頭面臨“增收不增利”困境,而中國車企財務優化能力持續提升,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中描繪出新的競爭圖景。未來,國內車企有望憑借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先發優勢以及更優的財務結構,在全球市場中穩健領航,而那些深陷轉型泥沼的海外車企則亟待調整策略,以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