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寶馬發布了新款寶馬X7中期改款官圖。12.3英寸儀表+14.9英寸中控屏,信息展現更直接清晰,可以多個界面信息同時展現在中控屏上,增加科技感。除此之外,新車配備的AR-HUD也進一步提升了整車的科技水平。隨著車載AR-HUD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新車開始應用這一技術,儼然已經掀起了一股AR-HUD技術風潮。在各品牌車型追求科技、智能、簡潔內飾的情況下,AR-HUD能成為行業的新方向,甚至替代傳統的儀表盤嗎?
AR-HUD蔚然成風 對于消費者而言,AR-HUD已經不算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除了剛剛發布官圖的哪吒S外,已經不少車型已經搭載了這一技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車型就是奔馳新一代S級,其可以通過AR-HUD技術將擋風板變為77英寸的大顯示屏,導航、道路識別等信息都能實時投影到道路上,實現虛實結合效果。此外,大眾ID.4、奧迪Q4 e-tron,長城WEY 摩卡、問界M5等車型,也都擁有搭載AR-HUD的車型。但各款車型在AR-HUD技術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其顯示效果、各項功能都有差異。 除了各車企外,各科技廠商也在積極發展自身的AR-HUD技術,華為、蘋果、三星、松下、WayRay等科技企業都在開發AR-HUD技術,不少企業甚至已經有了車載AR-HUD解決方案。毫無疑問,AR-HUD在汽車行業已經形成了新風向,引起了汽車廠商以及科技企業的重視,第一輪技術及產品比拼已經悄然開始。 AR-HUD優勢何在? 相較于普通的HUD,AR-HUD為何能引得各汽車、科技企業爭相比拼,其在技術和使用層面又有怎樣的優勢?首先,HUD技術并算不上新興的技術,早在多年前就有不少豪華品牌車型就也擁有這項配置。不過相比現在的AR-HUD技術,剛剛面世的HUD技術相對來說原理都比較簡單、科技含量并不高。其中成本較低的就是C-HUD技術,其就是將影像投影在一塊固定的樹脂玻璃片上,但這項技術的缺點就是投影區域小且內容固定,同時也不夠美觀。而我們消費者比較熟悉的且當下相對流行的則是W-HUD技術,其是直接將影像投射到擋風玻璃上,讓顯示內容能顯得更自然、立體。 相比C-HUD和W-HUD,AR-HUD自然是更為先進。雖然AR-HUD依舊是將擋風玻璃作為投影的目標,但其投射范圍、清晰度、內容數量都明顯增加,僅從視覺體驗上就明顯優于C-HUD和W-HUD。此外,AR-HUD的核心自然是虛實結合的AR功能上,其顯示內容可以很好的與場景相結合,其車輛行駛信息、道路信息、導航指引等內容可以與顯示道路相結合,駕駛員一眼就能同時獲得道路與車輛的多方信息。此外,由于AR-HUD實現了虛實結合,駕駛員也能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道路上,提升行車安全性。 AR-HUD能取代液晶儀表嗎? 從顯示內容上看,AR-HUD所提供的信息基本和我們傳統液晶儀表大致相同,而在展示方式上兩者卻有著明顯的區別。但AR-HUD相比液晶儀表最大的優勢就是將顯示內容與形成場景做到了虛實結合,在顯示便利性、行車安全性等方面有著明顯提升。由此可見,AR-HUD未來很有可能替代傳統的液晶儀表。而當下也已經有不少車型在進行這樣的嘗試,例如理想L9其就取消了傳統的儀表盤設計,將前排屏幕的重心放到了中間和副駕駛,給駕駛員配備就是方向盤上的一小塊屏幕和HUD。 結尾 雖然AR-HUD有取代傳統液晶儀表的能力,但在AR-HUD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當下,AR-HUD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成本。相比已經非常成熟的液晶屏幕行業,AR-HUD的研發成本、研發周期明顯要更貴更長。此外在前端的價格上,豪華品牌車型目前選裝普通HUD的價格大約在6000-15000元左右,而AR-HUD價格還會更貴。所以,AR-HUD技術目前還處于厚積薄發的前期的“厚積”狀態,消費者想要買到價格更合適、功能更豐富的AR-HUD還需要一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