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激蕩,從傳統的機械制品到如今的智能伙伴,汽車的定位發生著動態變化。
短短幾年內,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的發展,讓汽車越來越智能化的同時,也催生出了一片“空間”藍海。
汽車被賦予了“第三空間”的屬性,汽車空間的體驗感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否俘獲消費者的芳心。
對于座艙需求的認知,消費者已經從簡單的生理安全需求,逐漸發展成為個性化與自我意愿的滿足。消費者對座艙的智能化要求越來越高,也促使智能座艙的產業鏈構成更加多元化。
目前來看,智能座艙產業鏈可以分為上游的車載地圖、車載操作平臺、操作系統等軟件供應商,以及座艙芯片等硬件供應商,和中游的車載信息顯示系統、信息娛樂系統、座艙域控制器等軟硬件集成供應商,及下游集成組裝生產的主機廠。
區別于傳統的Tier 2、Tier 1、主機廠的供應鏈線性結構,智能座艙涉及到許多軟硬件的集成,及解決方案的提供,因此供應商會結合所提供的不同產品類型,不斷切換身份,導致產品邊界不斷拓寬。
加之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強勢介入,現在大致形成了傳統供應商、互聯網科技企業、主機廠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
Tier0.5成為關鍵樞紐
多屏、大屏、連屏不再是什么新鮮詞匯。
智能座艙產業發展迅速,滲透率逐漸上升,用戶直接感知的是顯示系統的變化。
在《2021年中國汽車座艙智能化發展市場需求研究報告》中,億歐智庫對2021年中國新發布乘用車(含改款)座艙功能滲透率進行了調研,數據顯示,中控彩屏、可觸控中控屏、智能方向盤等市場滲透率遙遙領先,超過90%。
作為智能顯示系統組成部分的HUD,其滲透率雖然位居榜單末尾,但發展潛力不同小覷。
億歐汽車認為,綜合行車安全、交互以及智能體驗等多方面因素考慮,HUD的普及具有必然性。
HUD產業以大陸、偉世通、華陽集團等企業為代表,其中華陽集團擁有多項HUD領域專利,業務覆蓋C-HUD、W-HUD及AR-HUD產品及解決方案,產品已搭載長城、東風等多個車企旗下車型。
伴隨著座艙構件形態的變化,以及技術的發展,交互成為智能座艙體驗的靈魂所在。座艙內的人機交互,正在積極將應用與駕乘人員進行連接打通,以提升用戶的座艙體驗。
智能語音滲透率快速升高,成為智能座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這一領域,技術發展同樣迅速。例如,2021年11月科大訊飛發布的飛魚音頻系統,可以實現常見導航、車控、以及娛樂的操控,以及通過駕乘人員的語音進行健康監測與建議等功能。
伴隨著語音交互的逐漸成熟,多模態交互也被提上了日程。視覺交互逐漸受到用戶青睞,成為了汽車的重要賣點。
駕駛員的駕駛員監測系統(DMS) ,及乘客監測系統(OMS)也成為用戶關注的焦點。據億歐智庫調研,有超過4成的用戶表示對生命體征監測功能產生了興趣與需求。
需求推動技術創新,例如MINIEYE在2021年推出的I-CS智能座艙系統,可為車輛提供艙內感知方案,包括DMS、OMS以及物體識別與人機交互系統。
顯示系統的變革發展、交互需求的多樣化,也使得對芯片的要求越來越高,“一芯多屏”成為行業共識。區別以往高通等國外消費半導體巨頭割據市場的局面,自主芯片產業正在迅速崛起。
2020年5月,芯馳科技發布16nm制程的X9智能座艙芯片。到2021年3月,其宣布X9芯片已經獲得百萬片的訂單,客戶覆蓋合資、自主品牌車企和Tier1。去年12月,芯擎科技發布了國產第一顆7nm智能座艙芯片“龍鷹一號”。
諸多傳統供應商業務不斷延伸,其中很多企業,既能提供傳統底層軟硬件,也能做智能座艙集成車載系統的供應商。如延鋒既能提供零部件產品,也能提供“一體式”解決方案,博泰車聯網也能提供完整軟硬云解決方案的智能座艙產品。
一眾互聯網科技企業涌入賽道,依托自身原有的軟硬件基因,連同產業催生出了一批新型Tier 0.5供應商,成為主機廠與上游傳統供應商之間的連接橋梁。
帶資進組,生態遷移
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軟件服務成為新的價值高地,軟件生態的構建則變得尤為重要。
積累的用戶生態及互聯網技術給予一眾互聯網科技企業充足的“子彈”,底層操作系統、車載應用生態的構建成為其切入智能座艙市場的良好渠道。
用戶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僅靠傳統硬件升級,已經無法滿足車企打造差異化競爭的需要,座艙OS、座艙應用生態,以及車載小程序將成為車企力求打造的核心能力。
以往,車載OS的選項并不多,可以說此前多年都由QNX、Linux、Android“三分天下”。
QNX、Linux、Android經過多年發展,各有所長:QNX安全性、穩定性相對較高;Linux系統具備較高的定制開發靈活度,適合主機廠在其基礎上進行定制開發;Android系統優勢則體現在兼容性和應用生態等方面。
近年來,華為、百度、阿里等企業的相繼發力,隱隱撬動了高墻壁壘。
華為鴻蒙OS是一款基于微內核的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可按需擴展,實現更廣泛的系統安全。同時,鴻蒙OS車機系統可以支持一芯多屏、多并發等功能,同時具備低時延的特點,最快可以達到毫秒級乃至亞毫秒級。
AliOS和小度OS,在語音交互系統、AR導航、以及汽車支付等方面也有較大的發力空間。
但AliOS是基于Linux內核開發,屬于在底層架構系統之上進行深度定制化。華為鴻蒙OS是由自主研發,億歐汽車看到了國產自主OS的另一種可能性。
在座艙應用生態層面,智能座艙應用生態的構建為內容提供商提供良好的車端落地場景和場景化服務能力,互聯網科技企業擁有較為完整的應用生態,紛紛開始布局車載應用板塊。
繼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字節也于2021年宣布旗下火山引擎開始打造自己的應用生態。
百度Apollo輕座艙技術方案注重和云端、手機的連接;阿里應用生態以云計算為基礎,注重全局協同,天貓、支付寶等應用程序已經上車,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騰訊車聯智能座艙生態解決方案則是駕駛、服務、娛樂齊頭并進。
字節火山車娛應用生態集成字節內容體系,包括抖音、今日頭條、番茄小說等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手機應用,向車機進行遷移。
而為了更快速地響應用戶需求,讓汽車連接到更多的服務場景,車載小程序也成為一眾企業瞄準發力的細分賽道。
憑借輕量化優勢,將手機端用戶快速引流到車端,是車載小程序極為重要的作用。
因為其積累的用戶群體,以及憑借技術優勢能較快實現將手機小程序嫁接至車載系統,還有適配性、口碑等多方面的原因,華為、阿里、百度等企業,在車載小程序賽道,已經先走一步。
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入局,讓整個智能座艙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毫無疑問,互聯網科技企業的良好生態成為了主機廠的好幫手,讓主機廠少走了一些彎路,也省去了諸多研發成本。
但諸如數據、生態等方面主導權的問題,依然是橫亙在互聯網科技企業與主機廠之間的一道壁壘,雙方關系忽近忽遠,撲朔迷離。
話語權之爭
主機廠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不復往日,其與供應商的關系不再是零和博弈。
為滿足座艙智能化的開發目標,主機廠原本基于BOM的研發組織模式發生改變,正在更大范圍地考慮各級供應商之間的角色關聯與能力適配,以及供應商的定制化服務能力。
億歐汽車認為,面對復雜的智能座艙產業鏈條,主機廠無法在每個領域都有所跟進和投入,因此,基于用戶需求和自身產品定位,主機廠需針對新技術,建立一套有效的梳理篩選機制,再向上游Tier 0.5、Tier 1供應商提出定制化需求。
與此同時,主機廠也在進行多方布局,通過投資、自研或自身孵化新的軟硬件科技公司等方式,以鞏固產業地位。
2021年4月13日,吉利汽車發布了自主研發的“AID-全息空中智能顯示系統”,展現了全息無介質成像技術,在視覺和觸覺上也帶來了交互創新。
去年12月23日,金康賽力斯與華為聯手打造的AITO品牌旗下首款豪華中型SUV車型——問界M5,正式亮相,并成為業界第一款搭載Harmony OS的量產SUV,一時成為焦點,熱度不斷。
2022年1月18日,上汽零束與延鋒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宣布將基于零束銀河全棧3.0艙駕融合計算平臺開展戰略合作,欲打造模塊化、可擴展的軟硬件一體化計算平臺,以及融合智能化交互體驗與高階自動駕駛的智能駕駛座艙。
此后1月20日,博泰車聯網和一汽奔騰聯合研發運營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將在智能網聯產品創新、研發和運營等方面進行合作,覆蓋產品定義、HMI設計、軟件開發等領域。
芯片、交互、計算平臺、座艙系統等,主機廠在智能座艙不同的領域延伸觸角,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
智能座艙百花齊放,隨之而來的成本上升以及技術適配方面的問題,已然上演。
在用戶的反饋中,“沒必要”這個詞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明晰自身品牌定位,建立篩選機制,對于主機廠來說,尤為重要。主機廠與互聯網科技企業、傳統供應商相互競爭,又相互彌補,總體朝著共建智能座艙產業生態的方向發展。
結語
智能座艙,是汽車產品發展的必然結果。
座艙作為汽車與用戶交互的接口,是用戶駕乘需求的主要承載部分,與用戶體驗息息相關。
在軟件服務成為主流的趨勢之下,車企需借助智能汽車發展浪潮,給予用戶需求快速滿足,為用戶提供“端到端”的應用服務,構建座艙生態,掌握核心競爭力。
從機械座艙到人機共駕,汽車已成為一個“智慧新物種”,帶來了產業格局的變化,一片可以預見的巨大價值空間,已露出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