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大眾集團、豐田、戴姆勒、寶馬、通用、福特、Stellantis、現代汽車集團等巨頭之后,決意在電動化領域豪擲千億的汽車廠商又新增了一家。
11月29日上午,日產汽車正式發布“日產2030愿景(Nissan Ambition 2030)”戰略,電動化是該戰略的核心,到2030財年(2030年4月~2031年3月)日產將推出23款電動化車型,其中包括15款純電動汽車。同時,日產還將加大在全固態電池、激光雷達、自動駕駛等前沿領域的投入。
加入電動化投資“千億軍團”
宏偉的戰略離不開重金投入。未來5年內,日產將投資大約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24億元),加快推動電動化產品布局和技術革新。
產品方面,未來5年,日產將推出20款純電動車型和搭載日產e-POWER技術的車型;到2030財年,日產計劃推出23款電動化車型,其中包括15款純電動車型,屆時日產品牌和英菲尼迪品牌在全球的電動化產品組合占比將超過50%。
銷售方面,日產有意提升電動化車型在其核心市場的銷量占比。具體來看,到2026財年,在歐洲、日本和中國市場,其電動化車型銷量占比將分別達到75%、55%和40%以上。對于美國,日產的目標是到2030財年,使得純電動車型銷量占比達到40%。
“通過‘日產2030愿景’,日產汽車將開啟電動化新時代,利用先進技術降低碳足跡并開拓新的商機。”日產CEO內田誠表示。日產此前宣布,計劃到2050年實現整個企業的運營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都說電動化是“吞金獸”,在投資金額方面,日產是最新一家宣布投資過千億的車企。在此之前,多家車企公布了電動化投資大計。例如,通用汽車計劃到2025年在電動化和自動駕駛領域投資350億美元;福特也將投資預算提升至300億美元;寶馬計劃在研發和創新科技方面投入超300億歐元,其中電動化和數字化占大頭;戴姆勒則為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準備了超700億歐元;大眾集團僅旗下奧迪就決定投資350億歐元。相比之下,日產的投資金額并不算非常高,但考慮到其體量以及近年來的經營狀況,此次投資也算是大手筆了。
全固態電池2028財年上市
技術創新方面,日產表示,將繼續致力于鋰離子電池技術的研發,同時引入無鈷技術,預計到2028財年將電池成本降低65%。
事實上,在電池降本方面,日產與豐田頗有相似之處。豐田在今年9月的“電池日”上宣布,計劃到2030年,通過開發無鈷、無鎳等更廉價的材料,改革制造流程與電池結構等,將單個電池成本降低30%以上,同時通過車輛熱管理、效率控制等方式,將每公里耗電量減少30%以上,而電池和車輛兩個層面的降本效果疊加起來,最終使得每輛車的電池成本降低50%。
另外,全固態電池也是日產和豐田共同的研發方向。根據日產的計劃,其將于2024財年在日本橫濱建造全固態電池的試點工廠,并于2028財年推出搭載全固態電池(ASSB)的純電動車型。成本方面,其預計,2028財年全固態電池成本將為每千瓦時75美元,未來還會進一步降至每千瓦時65美元,從而使得電動車型的成本可與燃油車相媲美。
相比之下,搭載豐田全固態電池的電動汽車已經于去年8月取得牌照,開啟路試。豐田還在繼續研究,預計到2025年將固態電池投入實際應用。
再看電池產能,日產計劃與合作伙伴一道,到2026財年將其全球電池產能提升至52GWh,到2030財年提升至130GWh。其中,在英國,日產與中國遠景科技集團旗下的遠景動力在數月前達成合作,日產未來將投產年產能10萬輛的新一代跨界車,而遠景動力將為其配套建設一座超級電池工廠,預計該工廠到2030年產能將達25GWh,并具備實現35GWh的擴容潛力。
250萬輛車搭載ProPILOT,構筑全球生態系統
除了電動化外,日產還瞄準了智能化,有意在輔助駕駛和智能化技術方面進一步發力。到2026財年,搭載ProPILOT超智駕技術的日產品牌和英菲尼迪品牌汽車銷量將累計超過250萬輛。據了解,ProPILOT相當于L2級輔助駕駛,其融合了ICC智能自適應巡航、LKA車道保持輔助系統、TJP交通擁堵輔助系統等先進技術。
另外,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動駕駛技術,日產計劃到2030財年,在幾乎所有新車上都搭載下一代激光雷達系統。
移動出行服務方面,日產計劃將“EV36Zero”電動汽車樞紐模式“復制”到日本、中國和美國等核心市場。“EV36Zero”在英國率先發布,這套生態系統將電動汽車生產和服務相結合,將出行和能源管理相結合,推動實現碳中和。
此外,廢舊電池的二次利用一直是日產探索的重點,其與4R Energy公司在電池再利用方面的實踐已經超過10年,主要在日本實施。而今,日產希望在日本以外的地區設立電池再利用設施,其中2022年在歐洲、2025年在美國將設立新的電池再利用設施。
為了實現上述計劃,人才是關鍵。和其他車企一樣,日產也計劃在全球范圍內招募3000名研發人才,并通過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在碳中和、電動化、軟件和服務等領域實現成本節約和技術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