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騰訊汽車 傲敦
直到今天,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還經常跟同事辯論一個問題:讓用戶滿意到底是企業增加盈利的手段,還是企業存在的終極目的?
今天看答案是明確的,但放在2014年或2018年,用戶滿意似乎是個偽命題,加上合作伙伴江淮的“助攻”,當時的李斌無疑就是一個“騙子”。
在遭受外人質疑時,人的本能反應是解釋或反駁。李斌曾放話,保時捷工廠不如蔚來江淮合作的工廠,一度成為輿論焦點。
三年后,蔚來和江淮這對苦命CP終于摘掉了“騙子”的大帽子,地點就在那個意外走紅的工廠。
假如沒有蔚來,這里或許還是望不到邊的濕地。
1046天,蔚來創造中國機會的樣本
35個月前蔚來第一輛ES8在同一個地方走下生產線,29個月前蔚來達成一萬臺,9個月以前達成五萬臺,幾天前蔚來宣布用1046天達成了10萬輛的里程碑。
在10萬輛海報最后一個零上蔚來巧妙設計了張開雙臂擁抱的人,“十萬有我”背后是李斌堅信的用戶思維,同樣也是中國車企“換道先跑”的一次探險之旅。
“如果到退兩年,或者說一年,疫情這么嚴重,蔚來汽車的產銷量能夠達到十萬臺嗎?不可能。絕大多數人,包括業內,包括我自己都是有懷疑態度。”
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看來,蔚來這十萬臺的含金量很高,轉型過程中一個企業可能代表不了產業變化,“但是我們在蔚來身上確實感受到了行業強烈的發展趨勢,這點要向蔚來學習。”
追隨者們從側面印證了蔚來的成功,一邊大喊蔚來“燒錢”,一邊毫無例外的正在向用戶企業轉型,并集體推出高端品牌。
如果說李斌敢想敢干,蔚來在時代大潮下走對了路,那他又是怎么做到的?蔚來的底層邏輯是用戶,終極目標是成為用戶最滿意的公司,始于這個目標,六年前李斌抓住了一個重要窗口期。
“蔚來立志做高端市場,首先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并不是說為了高端而高端。”2015年做品牌定位的時候,李斌非常清晰地意識到,在那個時間點,面對智能化、電池等各方面的成本,蔚來想要進入十幾萬的大宗市場非常難,原因是干不過同樣價位的汽油車,“30萬以上的區間有機會”。
不過李斌知道,如果只是把價格定在這兒就覺得車進入了高端市場,“有點太天真了”。
高端車必須有技術的領先性,技術研發上進行超額的投入去做正向研發,所有作為一輛車本身的價值必須對得住這個價,必須和貴于自己的傳統車相比有優勢。
言外之意,高端不是定價,要有技術的積累和研發體系能力,服務和質量也要對得起高端兩個字。
時間穿越回2018年,蔚來沒有自己的廠,首創了跟老牌車企的合作生產模式,“要問十個人可能有9個人覺得不太靠譜”,但是如今李斌覺得,10萬輛平均售價42萬的車可以回答很多問題,“世界上最怕的事是你們做了很多事兒別人都不關注,連抄都不愿意抄。”
用短短1049天時間,蔚來打造了用戶企業和中國品牌高端智能電動車的一個樣本,做出了最符合用戶需求和時代趨勢的爆款車型。
當然,這個爆款并不是指具有大量市場份額的車型,眼下更傾向于自帶流量且能夠快速實現價值轉換的車型,蔚來ES8、ES6等車型毫無疑問做到了這一點。用戶、車型和蔚來品牌形成了可以互相賦能上升的閉環。
李斌說他思考的始終是終極的東西,以始為終,做長期和艱難的決定,正因此,蔚來100萬輛會比他們以為的更早的時間到來。
不過,不可回避的現狀是,今日的中國車市與前十萬輛所處的環境不同,氛圍組和實力派都在一起攪動產業,有些風云詭譎。
現實狀況是,第一批新勢力還未完全脫困,百度、小米、蘋果又列隊加入,賽道越來越擁擠,蔚來想要定義更多東西和拉開距離,注定會比從前更難。
李斌或許沒有預料到有如此多的后來者,但作為第四次創業的人,他早就做好了最終去贏的準備。
“從具體的產品和技術路線的角度來講,我們還是思考終極的東西,應該叫以終為始,只有想清楚了最終是什么樣的,今天做的投入和積累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只有確定了目標才不會發生南轅北轍的情況。”
李斌說,可以欣喜地發現,2017年接受采訪到現在,蔚來在方向上沒有大的變化,跟2015年時對投資人講的東西保持了一致,“為什么這家公司要存在,為什么可以最終去贏,把這些事情想清楚很重要”。
面對科技公司的涌入,李斌認為這是好事,對推動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對加快從汽油車到電動車的轉變有非常大的好處。
“汽車行業不是一個贏者通吃的行業,最后肯定還是要拼產品拼服務,我們肯定不是拼流量。”李斌表示,未來幾年蔚來還是會持續投入研發和服務設施,“把自己做好,歡迎更多的友商”。
全球化,蔚來沒有第二次機會
邁過10萬輛,蔚來站到一個新的起點,有些問題又會回到原點:下一步怎么走?隨著量的增加如何保證體系健康?如何領先?毛利、市場份額、新車型和全球化成為繞不過去的話題。
首先明確的是,李斌認為毛利是結果不是目標,也就是說,規模化之后自然會達成一個預期的數據。
蔚來2020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當季度總營收達66.4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3.2%,環比增長46.7%。其中,汽車銷售額為61.740億元人民幣,毛利率進一步增長至17.2%。
同時,蔚來實現了全年整體經營活動現金流轉正,現金儲備達425億元,經營效率和體系化效率都實現顯著提升。
在李斌看來,蔚來毛利率肯定會逐步達到行業應該有的一個水準,“我們現在情況還OK,能夠支持公司的長期發展,簡單來講不是賣一輛賠一輛。”
而在市場份額方面,李斌早就算好了一筆賬。
“去年高端市場的量差不多350萬臺,而且還在增長,如果是我們做一個稍稍樂觀的預測,做到400萬臺,某一天我們做到25%的市場占有率是100萬臺,如果我們實現30%的市場占有率差不多是120多萬。”
李斌用上海市場的數據驗證了上述推算,ES8、ES6、EC6在同價位區間已經第一名,超過所有汽油車,我們在上海等20多個市場,EC6已經超過了同樣價位的汽油車的量,“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我們有更多的市場”。
一個美好的目標是,李斌希望中國守住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市場40%的份額,蔚來守住高端電動車里45%的份額,“七八十的份額我們不可能的,要放到更長的時間維度做事情”。
蔚來目前有三款量產車型,第四款車型ET7將在2022年進行交付,這意味著2021年是新產品空窗期。
李斌認為,蔚來推出產品的速度已經算快了,再快會犧牲一些東西。今年蔚來主要為下一步用戶快速增長打基礎,深化服務網絡,為此內部制定了一個比達成500座換電站更激進的目標。
對于ET7,李斌希望這是一款完整的產品,從技術角度講,很多先進技術都提前半年到一年在這輛車上實現量產,挑戰非常大。
4月1日,ET7的首臺生產線車身已經在合肥先進制造基地正式下線,這款車基于臺NT 2.0技術平臺打造,將搭載蔚來第二代數字座艙科技,還具備最新的蔚來自動駕駛技術NAD。
從另一個維度看,ET7的戰略意義在于要無限接近智能電動車最終的產品形態,李斌判斷,將來汽車最終的產品形態會在3-5年內形成。
而對于李斌來說,眼前的挑戰是解決芯片、電池等供應鏈問題,中期挑戰是產品的先進性能不能保證持續的領先,“特別是智能電動汽車相關自動駕駛,整個電池的技術等方面能不能保持產品的流動性,這個是終極的挑戰。”
“我們定義的產品是不是對,技術產品是不是將來的主流技術路線,這個思考判斷三年以后才能看到,甚至五年后才能體會到它是對還是錯,這個壓力還是非常大的,就像換電,差不多用5年的時間才覺得走通,加上前面(2012年開始思考)有8年的時間。”
官方資料顯示,蔚來已在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布局4200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及申請達1778件,并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申請超過4000項商標。這些專利全面涵蓋了整車制造與設計、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技術、自動駕駛技術、數字座艙技術、充換電技術等各個方面。
2021年,蔚來在研發方面的費用將實現翻番,達到50億元人民幣。
有了足夠的技術積淀和前期的嘗試,蔚來推大眾市場的品牌只是時間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李斌始終強調兩點:一,這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品牌,蔚來想做一定能做;二,蔚來品牌不會降到太低的區間,會保持高端市場的定位。
此外,全球化也是李斌從很早開始思考、嘗試的事情,2019年最慘的時候蔚來沒有把歐洲的辦公室關閉掉,認為投入值得。
去年公布正式進入歐美市場之后,蔚來至今沒有透漏具體的打法和細節,但李斌的底層邏輯沒變,做最壞的打算和最充分的準備。
“我們走向全球市場的計劃不是從今天開始的,是從6年前開始,2017年開始討論美國市場的計劃,討論了4年還在討論之中,不是因為慢,是因為知道中國背景的公司做全球的市場有更大的壓力,特別在今天國際政治的背景下,我們需要讓別人信任我們,需要付出格外的努力,要把事做對,上來給的就是最好的產品和服務。”
李斌說,沒有第二次機會,壓力很大,但這總得有人做,除了蔚來誰去做呢?
“中國對全球的產品都是非常開放的,特斯拉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績,跟中國用戶的支持分不開,我們去歐洲的時候,不期望像在中國這么樣的順風順水,足夠的思想準備,想的足夠艱難。”李斌清楚,蔚來肯定要去承擔更大的風險,如果能開一條路,后面智能電動汽車的品牌就會更容易一些,“這個是我們要做的事兒”。
當然,蔚來是幸運的,作為一個年輕的企業,誕生在最好的時代,智能電動汽車三個詞背后代表的是產業基礎。
在李斌看來,“中國確確實實是全世界最適合做智能電動汽車創業的國家,不管是智能、電動還是汽車,供應鏈基礎、人才基礎、市場基礎,沒有第二個國家比中國好,我們非常幸運的”。
李斌說,汽車就是這么一個產品,是泥濘道路上的馬拉松。
談到長期挑戰,蔚來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和出發點——服務。在李斌看來,用戶越來越多,場景越來越多,在復雜的環境下提供高滿意度的服務,這是蔚來非常長期的挑戰和壓力。
而在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看來,外界在這個時期里面有點神化蔚來的服務,“我們自己認為做的不好,遠遠沒有達到應該有的樣子。大家都覺得我們好,我覺得需要集體反思一下是不是行業服務用戶太爛,這個勝之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