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線鋪開的產品策略對于企業的體系力是一種考驗,恒大能否支撐起多款新車同時研發、生產乃至后續的銷售仍有待觀察。
一口氣發布6款新車,這一次恒大的步子邁的還是那么大!
8月3日,恒大汽車集團在上海、廣州同時發布恒馳首期六款新車,純電超豪華D級轎車恒馳1,純電運動豪華B級轎車恒馳2,純電豪華C級大型SUV恒馳3,純電大7座豪華MPV恒馳4,純電A級SUV恒馳5,純電A級跨界SUV恒馳6,6款新車覆蓋A級到D級,轎車、SUV、MPV、跨界車等全系列產品。
對于本次的新車發布,恒大此前并未有太多的鋪墊,略顯低調,可能向來高調的恒大已經學會了造車始終要靠產品說話,然而“世界造型設計大師傾力打造”的描述卻也難掩恒大的壕氣。
與其它造車新勢力相比,恒大并未按套路出牌,在新車發布上獨樹一幟,6款新車同時亮相。而6款新車全面覆蓋不同級別市場,與大部分造車新勢力從高端入手的策略也并不相同,恒大確實走出了一條不尋常之路。
當然,這樣全線鋪開的產品策略對于企業的體系力是一種考驗,恒大能否支撐起多款新車同時研發、生產乃至后續的銷售仍有待觀察。
買買買的造車之路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汽車產業始終受到各路資本的高度關注,加之近來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機遇,就在前幾年,造車新勢力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當然,進入2020年,造車新勢力企業已經經歷了一輪洗牌,50多家企業中今年能生存下來的可能已經不超過10家。
與其它造車新勢力相比,恒大可以說是后來者,但由于在資本上的優勢,其造車進度則一騎絕塵,宣布跨界造車至今,恒大在短短兩年內便走完了“從0到1”的全過程。
2018年6月,恒大入股法拉第未來(FF),恒大的造車計劃得以公開,但這段“聯姻”僅維持了3個月,二者便分手了,可以說恒大在造車層面的起步并不順利。
然而恒大并未放棄,并在汽車產業的多個環節實現布局,包括入股廣匯集團,為后續的汽車銷售鋪路;收購瑞典新能源汽車公司NEVS 51%股權,獲得造車技術的同時也取得了生產資質;收購泰特機電70%股權,取得電機相關核心技術;入股超跑品牌柯尼塞格;全球范圍內高薪聘請汽車行業頂尖人才,等等,恒大的造車版圖日趨完善。
需要指出的是,一切的一切,都是得益于恒大的資金優勢,這是其它造車新勢力所無法比擬的,正是基于此,恒大才能用兩年的時間走完了其它企業可能需要至少五年走完的路。
就在今年7月27日,恒大健康發布公告表示,恒大健康正全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已構建覆蓋動力電池、動力總成、先進整車制造、汽車銷售及智慧充電的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在各關鍵環節擁有世界頂尖的核心技術,并實施全球一體化研發模式,力爭在3-5年內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基于此,恒大健康董事會已建議將企業名稱更改為恒大汽車。
體系力決定成敗
從恒大的造車之路可以看出,如今的恒大汽車更多是“整合”而來的,集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力爭在全球范圍內做出成績。
如今擺在恒大汽車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充分發揮資源的協同作用,此外,恒大汽車只是完成了新車發布,接下來的生產、銷售環節仍將有諸多問題需要一一解決,恒大汽車的體系力將受到考驗。
在生產層面,品控將成為重中之重,目前一些造車新勢力企業在品控層面的短板日漸凸顯,質量問題層出不窮,這對品牌而言是極大的損傷。而生產環節非常需要積淀,相對年輕的恒大汽車很難在短時間內建立優勢。
在銷售環節,營銷模式創新、渠道創新也是恒大汽車需要有所突破的關鍵,商業模式創新是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有所區隔的重要方面,如何打通銷售各環節之間的壁壘有待時間檢驗。
總體而言,恒大在造車層面已經取得了一個略顯“夢幻”的開局,但接下來所要面對的已經不是只靠燒錢就能解決的了,需要強大的體系力予以支撐,需要盡快彌補在造車底蘊上的欠缺,這樣方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