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七月,一面是暴雨洪澇,一面是“蒸籠天”下,網友調侃“電動汽車起火季”如約“砰”然而至。
據報道,2020年7月4日到8日,廣東清遠、山東青島以及廣東惠州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高頻出現,消費者抱怨不斷,動力電池安全問題再次引起整個行業的關注。
安全焦慮,著火事故年年發生
2020年:GGII根據公開報道不完全統計,2020上半年國內共發生電動汽車起火事故20起,涉及車輛數目28輛(清華大學徐成善博士公布數據為國內26起,涉及26輛車)。
2019年: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大數據安全監管成果報告》公布,自2019年5月起,共發現79起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涉及車輛96輛。
2018年:據市場監管總局公布,2018年發生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40余起
……
數據顯示,歷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中與動力電池相關的占比高達86%。
有觀點認為,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擔憂,已經不再是成本焦慮,也逐漸放下了里程焦慮,現在就卡在了“安全焦慮”上了。
當動力電池安全問題變成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又一個瓶頸,能否防患于未然,就成為衡量未來新能源汽車能否贏得消費者的關鍵指標。
政策背書,國家強制安全標準出臺
2019年6月17日,工信部裝備中心發布了《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的通知》。通知對車企在車輛安全排查、企業監控平臺、排查情況上報及起火燃燒事故調查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要求與建議。通知特別點名了對新能源汽車發生自燃事故的情況調查。
這是自2018年以來,工信部連續第三年下達的類似要求。
不止是工信部,2020年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的GB 18384-2020《電動汽車安全要求》、GB 38032-2020《電動客車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三項標準將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這是我國首次出臺的電動汽車安全國家強制性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標準內特別增加了電池系統熱擴散試驗,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后,電池系統在發生危險前5分鐘,要提供報警信號為乘員預留安全逃生時間。
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安全將從國家推薦性標準上升至國家強制性安全標準。同時也意味著,一直在后臺默默工作的電池監測報警系統公開亮相,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標配”。
行業加碼,企業發力電池熱失控管理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動力電池中,三元鋰電池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比、大倍率充放電和耐低溫性能方面的優勢,但過高的能量密度比會增加電池的不穩定性,電池容易因碰撞、短路、過充、過放等因素,造成電池熱失控。
從技術角度來看,電動汽車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完全是可發現、可預判、可處置的。也就是說,電動汽車安全事故是可防可控的。
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管理系統(BMS),俗稱電池保姆或電池管家,它可以時刻監控電池的使用狀態,防止電池出現過充過放現象,為新能源車輛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在BMS普遍安裝的當下,電動汽車仍舊頻繁著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為動力電池監控系統的BMS沒有動力電池漏液監測功能,導致監測不全面,報警延遲。
為解決這一問題,煙臺創為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對電池包的氣體、溫度、煙霧數據進行采集,在大量實驗的數據基礎上進行數學建模,在極早期監測判斷熱失控風險,從源頭杜絕安全隱患的發生。
煙臺創為專有技術“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模型”為縱向、橫向、垂向三維。
縱向為多傳感器的數據冗合,即對多組同環境下的傳感器數據進行多次擬合,模擬不同材料、不同環境的數據表征曲線,可靠準確的判斷火情階段;
橫向為對傳感器的歷史數據進行連續時間算法,排除噪聲干擾,有效解決了傳統的閾值法監測方式的漏報、誤報、預警滯后問題,實現早期可靠預警;
垂向采用穿刺、鈍針擠壓等不同方法模擬不同類型不同容量動力電池熱失控過程。
通過三維融合,最終形成基于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模型的火情預警系統,實現動力電池火災早期預警和智能控制。
創為成立至今,從電池漏液監測,到電池熱失控,到箱內起火自動觸發報警滅火,煙臺創為將百余起起隱患事故扼殺于萌芽的“溫床”,從無漏報錯報,在業內獨占鰲頭。
后記
截止2019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81萬輛,成績來之不易,未來發展更需要步步為營,只有守住電動汽車的安全“底線”,消費者才會“用腳投票”,選擇新能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