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的持續升溫,連續不斷的融資消息也讓共享停車行業開始備受資本關注。近日,北京智能停車應用平臺U-Parking就獲得了1800萬美元融資,隨后“有車位”也宣布獲得1200萬A輪融資……
然而,資本熱逐的背后,行業發展也面臨冷熱不均的問題。廣州的白領楊先生日前對新快報記者表示,自己曾經使用一個停車APP在番禺區停車居然顯示沒有可用的停車場,無奈之下只能開車自己尋找停車位。新快報記者巡城發現,在各家共享停車APP中,天河區、海珠區等核心商圈和住宅樓停車位較多,但番禺區、黃埔區等區域則較少停車位。
共享停車離風口還有多遠?
共享停車的興起與國內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而停車位緊缺的現狀息息相關。2016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比例約為1:0.8,中小城市約為1 0.5,而發達國家約為1 1.3。保守估計我國停車位缺口超過5000萬個。
據悉,2016年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94億輛,按1.4泊位/車的標準,需2.72億個停車位,而傳統停車位僅7400萬個,供需缺口巨大,利用效率亟待提高。利用共享經濟解決停車難、停車貴成了業內期望。
在此背景下,共享經濟的風口正向停車市場轉移。
“能不能成為風口上的豬,我不知道,但是資本開始關注了,說明我們行業開始發力了,”廣州市悅停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馮志東對新快報記者表示,隨后他給新快報記者介紹了公司的整個營銷團隊,“剛剛搭建好的營銷團隊,我們不能只關注產品,也想快速將產品推向市場。”
“什么是風口?其實就是大家關注的多了,但是并不意味著人人都可以參與進來,”廣州卡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陶媛就對新快報記者表示,共享經濟越來越熱了,從交通出行開始也一定會蔓延到停車領域,她透露,其公司運營的“互助停車”近期也會有融資計劃。
共享停車領域已然開始排兵布陣,靜候“風”來。
市場接受程度有待觀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共享停車領域中,要想實現快速發展,還要逾越幾道門檻,首先就是與物業公司合作的門檻,如何實現兩者共贏,在輸入給物業公司技術和利潤的同時,能否將兩者合力形成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用戶而言,業主和車主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市場培育。
“最大的阻礙應該是物業公司的合作,我們不僅要智能改造系統,進行軟硬件升級,還要幫助物業停車場出入口規范化管理,根據不同的場提供不同的定制化服務。”馮志東如是對新快報記者表示。
盡管目前共享停車的模式尚未成熟,仍需繼續尋找最適合它的出路。但可喜的是,大多數物業方應該都抱著迎新的心態,試著去適應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