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比拍照重要。”
6月,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制造商威馬交出了一份2,028臺的月銷售成績。
這不僅讓上月成為威馬2020年賣得最好的一個月,也讓整體銷量環比增長月數提升到了連續4個。
即便受疫情大環境影響,威馬線下門店全國版圖拓展的腳步也沒有停滯:15座城市18個零售渠道的落地,讓更多潛在消費者有了實地體驗的可能性。
站在2020年的夏天,回望五年前威馬創立時的那個冬天,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智能電動車普及史躍然紙上。
威馬,已然成長為中國造車新勢力界關于踏實的縮影與索引。
21個月達成3萬臺
2018年9月,威馬開啟了首臺量產車型EX5的用戶批量交付工作。
21個月后的2020年7月,威馬EX5迎來第三萬名車主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上,繼特斯拉Model 3后第二個進入“三萬俱樂部”的單一車型。
對這個時間長度,威馬創始人、董事長、CEO沈暉不太滿意。
“第一個三萬臺有點慢,”他說,“我希望第二個三萬臺和第一個十萬臺可以早點到來。”
事實上,威馬EX5攀登三萬臺交付高峰的加速度一點也不慢,這是一家以“安全可靠、質量穩定、體驗出色、成本合理”為造車初心的踏實企業。
交付速度是一個考量維度,但不是唯一考核指標。
“相比不顧一切追求銷量快增長,威馬選擇在穩固夯實用戶基盤的基礎上,實現高質量可持續性增長。”沈暉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說,“用戶買了車是要長時間使用的,一兩年狂飆后倒下,這不符合威馬的造車理念。”
威馬創始人、董事長、CEO沈暉
三萬臺交付量對威馬來說,既是一個大寫加粗的逗號,又是另起一篇的新開頭。
在這個里程碑附近,威馬會斟上一杯小小的慶功酒,但不會停留太久。
沈暉對界面新聞坦言,威馬已度過“0到1”的草創階段,跨步邁入“1到10000”的階段。
交付量的逐步攀升讓沈暉對公司毛利率轉正,開始自我造血充滿希望。
與大洋彼岸醉心太空與火箭的那位璀璨野蠻人不同。沈暉是摩羯座,更習慣用工程師的思維和沉穩內斂的心智來應萬變。
“特斯拉到現在毛利率還是負,”沈暉說,“威馬的資本利用率很高,同發展階段比特斯拉做得好。同樣花錢,產出更多。同樣產出,花錢更少。凈利率轉正確實很困難,但威馬有希望成為全球第一家正毛利率的新造車企業。”
這需要找到未來增量,沈暉認為“中國汽車的細分市場里,最大一部分就是威馬在做的15萬至25萬這一檔,這個細分市場還在不斷擴張。”
多和友商拍照
與在聚光燈下得心應手表演的李想與何小鵬相比,沈暉更想把車造好。
“何小鵬是我華南理工的師弟,李斌跟我常交流,”沈暉笑稱,“但我不喜歡拍照,也不愿意曬。以后出去要隨時帶一個攝影師才行。”
對外界傳言“蔚來小鵬理想抱團,不帶威馬玩”的說法,沈暉不以為然。
“大家都是友商,”沈暉表示,“現在市場很小,新勢力車企總銷量去年占比6%,今年剛到15%。我們之間互相競爭沒有意義,應一起聯手把蛋糕做大。”
在沈暉眼里,威馬、蔚來和小鵬可以組成中國本土智能電動汽車正面對抗海外巨獸的“WWP”戰隊。而舉起屠龍之劍的勇氣,來自過硬的產品。
在威馬價值觀里,好產品是永遠的團隊行為指導準則第一條,這樣扎實和樸素的想法伴隨著以十萬臺、百萬臺為數量級基礎而進行的持續性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公里。
“智能電動汽車最難做的地方,是它同時兼具工業品和消費品的特性。”沈暉說,“友商們的互聯網基因很強烈,做營銷,造爆款,弄迭代經驗豐富,這方面威馬需要向他們學習。”
“威馬比較平衡。可以通過體系力打造成熟的工業品,目前車型水準比部分合資品牌還高。”沈暉總結,“過去半年,威馬在營銷方面也下了苦功,比如5月的暢想日,就是出圈。”
威馬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10日暢想日”線上直播有超過1.2億人次觀看,最高在線人數突破560萬,與超過40萬名網友進行在線互動。而2019年底跟2018年相比,威馬車主的平均年齡下降了4歲。
至此,威馬面向Z時代的第一束品牌“煙花”,放至高空。
融資?隨遇而安
中國智能電動汽車有A、B兩面。
A面是蔚來得到合肥市政府參與的70億融資,理想累計披露融資金額超110億元的春風得意。B面是博郡汽無地可賣,拜騰無限停擺和賽麟關門的向隅而泣。
悲歡興衰的很大一部分,來自融資。
但威馬對融資的態度,卻很篤定。
“即便一分錢沒融到,我們還是可以穩健發展很多年。因為威馬的現金流比較穩定。”
“本來確實計劃在海外進行D輪融資,但疫情突發,目前進展受到一定阻力。國內很多大基金都對我們感興趣。”
融資在退,沈暉和威馬的大心臟不退。
對于地方政府青睞新造車的事實,沈暉認為“是汽車行業發展的規律”。
“大眾集團最大的股東是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豐田更夸張,總部所在地就叫豐田市。”沈暉說,“中國前十家造車新勢力加在一起拿到的補貼,還不如特斯拉從美國政府拿到的零頭,這些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無論造車或采訪,沈暉“實在”的性格,總會大膽而自然地展現。每次說了“出格”的話,他總會習慣性地補充“我又說大實話了”。而每每問及年度銷量目標,他也總是轉而強調“持續經營能力”。
沈暉和威馬,不太習慣用多元夸張的代表方式來陳述造車這件實業。因為在工科男的心里,造的車足夠好,才是硬通貨。
文 | 李文博LWB
記者 |李文博
編輯 |王毅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