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汽車產業帶來的打擊超乎想象,多國車企最新公布的一季度數據顯示,營業利潤、銷量等數據大幅下滑,甚至整個印度國內汽車市場4月份的銷售數據為零。隨著疫情得到控制,中國汽車市場復蘇趨勢明顯,讓全球車企燃起希望。疫情后,哪些汽車制造商可能成為未來贏家?全球汽車產業鏈“去中國化”是否可行?被稱為德國“汽車教父”的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經濟管理和汽車專業教授費迪南德·杜登霍夫,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全球汽車行業正面臨二戰以來的最大危機,中國是最具活力的市場,誰“撤出中國”,誰就將成為失敗者。
疫情將顛覆中美歐汽車格局
環球時報:國際油價近期暴跌,甚至一度進入“負油價時代”,加上疫情的影響,您認為這對汽油車以及新能源電車分別產生什么影響?
杜登霍夫:2016年全球油價下跌時,曾給汽車行業帶來一定推動。但在今天,油價暴跌無疑給仍在市場培育階段的電動汽車澆了一盆冷水。但“負油價”只是暫時性的,這與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各地采取封鎖令導致的石油需求下降有關,會隨著疫情的過去而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歐洲、中國等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不會放棄“減排”目標。歐洲今年將迎來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也就是說,新冠危機不會改變電動汽車的轉型。疫情后,歐洲等還會給予電動汽車銷售更多稅收優惠。我們將更快地過渡到電動汽車時代。
環球時報:根據您的經驗,您認為疫情對全球汽車產業沖擊有多大?此次疫情是否會極大扭轉世界汽車的格局?
杜登霍夫:在我看來,汽車行業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危機。這場危機不像2009年僅限于單個主要市場,現在是幾乎所有核心市場都有連鎖反應:中國、歐洲、美國。全球需求都嚴重下降,幾乎在一夜之間造成巨大的產能過剩。汽車行業的格局也將發生巨大變化。
首先,美國的汽車需求現在大幅下降。給美國掌舵的是一位非常情緒化和短視的總統。因此,我們無法預測美國市場的情況。你可以猜測任何事情,具體取決于特朗普的心情。但可以肯定,除了特斯拉,美國汽車制造業面臨更多問題。美國市場,預計需要三四年才能恢復。
其次,歐洲重新實現去年的銷售可能需要長達十年時間。歐洲汽車業經歷金融危機,剛剛恢復過來,現在又遭受重擊。但是,德國汽車制造商相對較好,因為它們的重心已經放在中國。
最具活力的市場肯定是中國。首先,因為新冠疫情在中國即將結束。其次,中國將有非常強大的政府刺激計劃。第三,中國不是一個飽和市場。在歐洲或美國這樣的飽和市場中,1000名居民擁有500至700輛汽車。在中國,車輛密度為每1000名居民擁有100輛汽車。因此中國仍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德國汽車正在覺醒
環球時報:此次疫情發生后,先是部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停產,后來歐美汽車零部件供應也出現短缺。有人認為,就汽車行業來說,全球供應鏈似乎不是一個好主意,各國應該盡量在本土保證零部件供應,甚至有企業為“去中國化”做準備。對此您怎么看?
杜登霍夫:我認為,全球供應鏈是一個好主意。由于疫情,現在主要汽車生產大國供應鏈都變成“本土制造”,而不再是“全球制造”。就像口罩一樣,許多國家現在開始在本土生產。但是這不是長遠的規劃,因為疫情后需求會下降,歐洲口罩生產線很多會被淘汰,畢竟中國口罩具有更大價格優勢。汽車生產與口罩類似。中國具有很多優勢,供應鏈下端都聚集在中國,比如原材料、汽車配件等,中歐之間奔跑著越來越多的中歐班列,可以很快將配件或整車發送到歐洲。這對歐洲汽車業是一個機遇。而美國,如果采取“撤出中國”的政策,將成為失敗者。
環球時報:目前中國汽車產業已經開始恢復生產,在全球多地汽車產業鏈還沒恢復的情況下,很多人認為,中國將成為全球汽車“避風港”。您是怎么判斷的?
杜登霍夫:全球汽車的未來就在中國。從長遠來看,這也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戰對美國公司造成巨大損害的地方。特斯拉是在中美貿易戰中仍逆行的美國公司,盡管在疫情中,特斯拉的大型計劃包括新工廠和新車型仍在推進。德國各大汽車制造商也仍然相對穩定,因為它們在中國占有很高的份額。中國正在逐步復蘇。德國汽車制造商也比其他歐洲汽車制造商更快恢復正常。
環球時報:德國曾是現代汽車的發祥地,但為什么全球最火的特斯拉會在美國出現。德國汽車行業中是否探討或者反思過這個問題?
杜登霍夫:德國汽車經歷一百多年的繁榮,依靠的是精湛的機械制造以及工匠精神。但是進入21世紀后,汽車工業越來越依賴創新,尤其是信息技術和電動技術。這兩方面,德國遠遠落后美國、中國。德國需要技術公司,像谷歌或騰訊這樣的軟件公司發揮作用,它們可以使用軟件控制車輛。德國汽車制造商現在開始覺醒,需要奮起直追。大眾、寶馬以及戴姆勒都有深厚的汽車制造底蘊,現在他們正在加大與技術公司的合作。
更看好中國私營車企
環球時報:中國宣布汽車行業將取消乘用車中方與外方“50比50”股比限制。這將給國外車企以及中國本土車企帶來哪些競爭和挑戰?
杜登霍夫:“50比50”股比限制保護中國國內汽車產業,讓中國賺了錢,但也讓中國汽車工業失去了許多時間,因為中國汽車業實際上并沒有學到技術。相反,中國通過技術創新、電動車轉型,讓中國汽車制造業獲得更多優勢。中國汽車制造商的競爭力正在加強,尤其是在未來技術的應用上。以德國為例,未來德國和中國的合作形式將有更多,不再只是制造商與制造商合作,還可以是制造商與技術企業合作等。
我認為,中國私營汽車制造商未來更可能成為大眾等國際巨頭的競爭對手。如吉利汽車,長城汽車以及比亞迪。10年前,中國汽車還代表價格低廉、質量低下、缺乏安全性。但現在中國企業已進入東歐市場,未來10年,中國新汽車品牌將在整個歐洲市場取得一席之地。韓國和日本汽車取得這個成就,曾花費很多年時間。
環球時報:全球范圍內,什么樣的汽車制造商可能成為未來贏家?
杜登霍夫:未來汽車業就是技術的競爭。技術公司在汽車行業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中國在兩大領域都有優勢。一是電動汽車電池領域。全球動力電池前幾年還是韓日占主導,很快變成中韓日三足鼎立。現在則是中國占主導,全球前十強中大多數是中國企業,像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三星、松下等韓日企業則正在被超越。
二是汽車的信息技術領域,比如車聯網、自動駕駛等。中國在5G領域已世界領先,隨著5G在汽車工業的應用,人—車—家將實現全場景無縫互聯解決方案。華為提供了基于車聯網的許多產品,比如自動駕駛云服務Octopus、HiCar等。而美國正在慢慢失去這一領域的優勢。我認為,任何與中國伙伴建立穩定地位的企業都是潛在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