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2020年,從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之中開始,對各個行業重拳出擊,經濟、商業、企業業務等領域無一幸免。供應鏈斷裂、生產停滯、新品投放計劃延期,員工聚集有風險...這些現象背后是產業上下游企業的痛感傳遞。企業也不得不調整預期的進程,力求將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重啟被疫情按下的“暫緩鍵”。為了解此次疫情對企業的波及情況,以及行業下一步走勢。
亞洲新能源汽車網(www.dasjx.com)推出“戰疫”專訪報道,發起在線專訪,聚焦非常時期下,市場局勢變幻、企業應對措施、行業走向、等問題,邀請廣東阿特斯科技有限公司車載事業部總經理蔡華,一同探討危機中的機遇和未來發展,實時了解行業和企業的真實心聲和動向。
阿特斯車載事業部總經理蔡華
Q1:請介紹一下阿特斯科技的發展歷程、主要方向及產品?
阿特斯:廣東阿特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集設計、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廣東阿特斯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市度潤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香港)實業有限公司、上海OFFice等廠區,研發中心位于總部東莞市大嶺山鎮。阿特斯18年和上市公司智動力(300686)進行并購重組。主營業務分為三大類:手機后蓋、車載工控蓋板、光學器件。
Q2:當下疫情對公司有影響嗎?如何應對?
阿特斯:當下疫情對于公司來說有影響,但相對來說對于訂單的影響不是特別大,更多的還是在于工廠人員難招,對于復工率有一定影響。
Q3:這次危機,會成為國產材料替代國外的一個機會嗎?
阿特斯:圍繞我們三大產品原材料來講,在沒有疫情之前,大部分原材料也在往國產化去轉,比如油墨/板材/鍍膜/光學膠這些,國內也有很多優秀的供應商能夠滿足我們的產品條件。
但是車載和工控的原材料因為車規要求的原因,部分原材料,特別是復合板材,大多是以日韓材料為主。短期內可能沒有辦法去替換,可能需要原材料廠家在能達到車規要求的情況下,去做認證。
這個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作為我個人或者企業來講,還是更希望能夠有一些國產材料能夠替換,這些原材料掌握在國外手里的時候,還是會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
Q4:經歷這次疫情之后,貴公司會有哪些戰略上的調整?
阿特斯:汽車市場本身就是智動力集團公司很看好的一個方向,除了現在的業務之外,有可能會把3D玻璃作為未來的一個方向。
因為現在的尺寸越來越大,設計時中控也會有3D的造型。很多Tier1廠商現在也都在研究大尺寸3D的技術及應用,配合OLED做到汽車內飾造型的多樣化。
Q5:2020年貴司的業務目標及發展方向是什么?
阿特斯:大的方向還是在現有的三個業務板塊,營業做到一定比例的增長,特別是利潤,這個也是和上市公司重組后最為看重的一點。2020年是阿特斯的質量年和利潤年。
Q6:請介紹一下目前貴司的客戶情況和終端應用的情況?
阿特斯:受整體大環境的影響,有個別訂單會出現訂單量減少或者停產的狀況,但也因為前兩年也開發了很多新項目,2018年開始正式起量的時候,現在依然保持一個增長。然后目前終端上已經上市的車型還是比較多,比如奇瑞/一汽/豐田/日產等等。
Q7:貴司的現在產能大概在多少,尺寸以多少寸為主?
阿特斯:車載工控的現在每月能有1.5KK,車載的在300K,尺寸大多是以7寸-15.6寸為主。更大的可能因為材料本身的原因,比如雙12.3等,客戶大多會選擇玻璃蓋板,這也是目前我們為什么把3D玻璃作為未來規劃的原因。
Q8:阿特斯在車載顯示蓋板方面相比于其他廠商,有什么優勢、特點?
阿特斯:第一個就是我們一直在從事復合板材這個市場,阿特斯從09年進入市場,最開始就是做諾基亞按鍵的項目,也是用的亞克力或者復合板,包括后面華為/LG也有類似的項目,一直延伸到后面車載/工控的市場。我們一直沒有脫離過這個工藝,有十幾年的技術積累。
第二個就是我們整個工藝流程是最完善的,除了基板做不了,像絲印/AG/AR/AF等等都可以全面完成,這在整個行業內是極少有企業能做到的。可以做到制程可控/良率可控/交付可控,這對于汽車這個行業來講,是一個比較大的優勢。
然后最后一個就是地理位置優勢,地處珠三角地區,很多對應的TP,Tier1廠商都能得到及時的服務。
Q6:您對未來3年行業發展的的前景如何看待?公司將如何布局?
阿特斯:未來車載顯示行業肯定是屏幕越來越大,按面積來算的話,肯定是需求越來越多,公司配備的產能可能要做一個相應的提升。另一個就是在車載3D玻璃方面去做一些布局,車載工控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應該會朝這個著方向走。
總結:
氣候變化、可持續性等全球性挑戰日益凸顯,而創新和全新的工作模式將帶來無數新機遇。比如說,新的經濟形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銷售渠道,這些都將進一步促進整體產業鏈的創新轉型。我們相信在疫情之后,新能源汽車產業乃至中國經濟社會諸多潛能將被激發,帶來新一輪變革。
而對于阿特斯而言,聚力高質量服務、做精細化運營管理、打造高質量人才,重視存量市場的需求升級,在增量市場激發需求,以期為汽車行業帶來更高的價值體驗,才能在下半場的賽道中跑得更快,在“淘汰賽”中以獨特優勢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