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六點,我被堵在了北京四環。四公里足足走了一個小時。
在一片紅色尾燈走走停停的無奈中,我除了希望高級輔助駕駛乃至完全自動駕駛早點普及以解放手腳和注意力,更希望擁堵問題盡快得以緩解,畢竟前者只是帶來疲勞感,而后者則是在造成血壓升高怒氣爆表方面足以媲美熊孩子哭鬧的“大殺器”,極具危險性。
擁堵是智慧出行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而車路協同則是實現智慧出行抑或自動駕駛繞不過的話題。
面向未來的車路協同
之所以說它是智慧出行的殺手锏,正是基于其系統性的優勢。
關于車路協同系統(CVIS,Cooperative Vehicle Infrastructure System)的定義并無太大爭議:它是基于無線通信、傳感器探測等技術獲取車輛和道路信息,全方位實施車車、車路動態實時信息交互,并在全時空動態交通信息采集與融合的基礎上開展車輛主動安全控制和道路協同管理,充分實現人車路的有效協同,保證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從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環保的道路交通系統。
通俗來講,就是將所有車輛、道路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動態信息都接入到同一個“互聯網”中,并從宏觀上進行協調管理,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整體的效率,很多具體的功能也將得以實現,例如盲區預警、多車協同換道、行人非機動車避撞、緊急車輛優先通行、車隊協同通過信號交叉口等。
同樣,車路協同技術也為自動駕駛開辟了新的道路,很多依靠提升單車智能化水平難以實現的功能在它面前將迎刃而解。
因此,車路協同被當作智能交通系統(ITS)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無論企業還是國家層面都對其重視有加。
技術支持
不看實際情況,僅從定義我們也能感覺到車路協同系統的復雜與浩大。它既需要應用各領域的前沿技術,也需要其他設備的配合,例如汽車、道路基礎設施的標準化。
高精地圖。無論傳統紙質地圖還是如今主流的導航軟件都是給人看的,而高精地圖是給車機“看”的,高精度定位、詳細且實時更新的道路信息、實景與云端數據的互證都為車輛和道路信息的互動協同提供了可能。
5G技術。5G可以說是2019年的當紅概念,影響力也是波及各行各業。其高速率、低延時、低功耗、無死角的優勢令車聯網內各個成員的實時通信具備了可能。
更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不同于我們日常使用的移動互聯網,車聯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安全性和實時性的要求也更高,算法、存儲、芯片的優化勢在必行。
智能化硬件(車端)及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一切軟件和數據都要以硬件為前提。以攝像頭和雷達為代表的各類傳感器、通信工具的升級也將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
上述只是一些車路協同系統所涉及到的具有代表性的技術路線,真正實踐起來則會關聯更為復雜和細分的技術領域。
實踐:從自動駕駛到智慧城市
毫無疑問,車路協同系統是極為復雜的工程,其建設不僅時間漫長投入巨大,同時也需要車企、科技公司、政府等多方協作,統一標準。即使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也沒有人敢妄言xx年內就能實現。
但拆分來看,我們也正在從不同角度,一塊一塊地尋找著車路協同的拼圖。
從車輛角度看,公交、物流車隊和無人駕駛出租車是車路協同系統的探索陣地。它們或有固定的運行路線、運營模式,或有大量的規律的數據積累,在商用落地上有先天的優勢。例如華人運通的“智城”系統便是以純電無人駕駛的巴士為載體。而百度Apollo車路協同平臺也重點提到了智能公交、智能貨運等。
從場景角度看,“車路協同”的自動泊車技術已經問世,例如博世與戴姆勒合作開發的自動代客泊車系統,將通過場端的智能攝像頭來引導汽車尋找車位并規劃最優路徑,不再是單獨依靠汽車自己識別車位停車。而一些針對高速路段的車路協同試點項目也正在全球范圍內進行。
從功能角度看,很多已經投入應用的功能其實都算得上是車路協同系統的一部分。例如高速ETC的自動繳費(以及原理類似的ETCP停車場管理),導航中的交通標志提醒、限速預警。雖然看上去并沒有特別復雜的技術應用,但的確是“車路協同”的思路和實際應用。
聰明的車離不開智能的路。雖然落地難度極大,但車路協同的概念又是非常誘人的。在成熟的車路協同系統中,“路”將不只是路,更會囊括與出行相關的一切。實體行駛在路上,數據行駛在云端,汽車將真正加入萬物互聯的大家庭,成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在出行領域,科技將幫助人類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斷,避免操作失誤,合理規劃出行。這也是車路協同系統最直接的好處。
愿未來沒有堵車。
來源:騰訊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