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奧迪2022年國產的實錘,又多了一記。
12月2日,上汽大眾發布公告稱,為“CP3 AudiA7L自動螺柱焊項目”進行國際招標,數量為31套。而昨天,是項目招標的截止日。從這次大規模設備的上馬,你可以估摸出上汽奧迪投產的決心。
2022年,是這個決心落地的時間。按照傳統的項目建設、投產節奏,完全跑通一款新車型的投產環節,大概需要3~4年的時間。
另一方面,招標項目也披露了上汽奧迪的首款投產車型為A7L,一款個性化跨界的產品。這也一定程度上坐實之前流傳的對于上汽奧迪定位的推測:跳出與一汽奧迪的競爭,主打個性化的跨界產品。
反正,大家都挺嗨的。能不能在30歲之前開上豪華品牌轎跑,就看這波操作。
公眾的熱烈口嗨很能夠說明上汽奧迪的神速推進到底有多出乎意料。尤其結合到前情來看,這事比不靠譜本人還不靠譜。
前情是這樣的:
2016年11月11日, 上汽大眾與奧迪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成立合資銷售公司,進行奧迪相關車型的銷售。根據中國經濟網當時的采訪,“一汽大眾對此事有所耳聞,但確實沒想到進展這么快。”
最懵逼的是經銷商。消息傳出的前兩天,在“2016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年會”上,奧迪經銷商聯合會還以公開信的方式向奧迪(中國)抗議,公開信的中心思想是:庫存壓力很大,快要干不下去,還聽說了你們要跟上汽弄合資。
經銷商的懵逼很快轉化為無邊的憤怒。手段包括前期的上書喊話,怒舉橫幅,后又演變至拒絕提貨。
大不了大家都不活,代表經銷商與奧迪(中國)進行談判的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奧迪經銷商聯會(籌)秘書長的宋濤彼時在朋友圈發過一段話:“我是帶著談判的橄欖枝和反抗暴政的槍來到這里的,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滑落。”
經銷商覺得挺難的。2016年,奔馳、寶馬、捷豹路虎銷量上天。當年奔馳在華銷量為47.2萬輛,同比增長26.6%。奧迪在華銷量為58.9萬輛,體量上過得去,但增幅只有3.7%。按照某位奧迪經銷商的說法,“一些經銷商的庫存周期長達兩個月。”3年中,經銷商累計虧損達到了280億元。
奧迪也覺得自己挺難的。2006年一汽奧迪成立,股東三方(一汽、大眾、奧迪)的股比為60:30:10。從2013年開始,一汽奧迪貢獻了母公司一汽大眾超過50%的利潤。只拿1成利潤的奧迪,一股做公益的既視感。
這場以命相逼的抗爭持續了半年,以2017年5月"三亞聲明"的簽署了結。聲明中,奧迪、一汽奧迪、一汽集團、奧迪經銷商聯會達成了“(一汽奧迪與上汽奧迪的銷售)將基于一個銷售公司和一個網絡”的共識。
看起來是“有錢齊齊穩”的一團和氣,但“三亞聲明”的第一條條款極其撲街:各方努力確保2022年(奧迪在華)實現銷量90萬輛。
按照今年1~11月奧迪在華銷量61.85萬輛觀測,再結合到中國車市前11個月累計銷量7.9%的同比跌幅進行理性參考,除非天降正義,2022年實現90萬輛的目標,一定要跪。
有錢不掙,不符合人性,利益的不斷再平衡才是市場經濟的本質。
有50:50甚至更高利潤分成的商業前景,上汽奧迪的推進雖然慢一些,體位離奇一些,但不會放棄。
體位的離奇之一,是奧迪在華高層的變動。上汽奧迪是在魏永新任內達成的合作。2018年10月,歐陽謙接任奧迪中國總經理。2014~2016年,歐陽謙的頭銜是上汽大眾斯柯達品牌營銷事業執行總監,這成為上汽奧迪推進的某種注腳。
不足一年,歐陽謙調離中國,由武佳碧接任。對于歐陽謙的調離,主流的猜測是,上汽奧迪推進的緩慢。
體位的離奇之二,是奧迪推進上汽奧迪頭鐵且剛烈的態度。比如在“三亞聲明”達成共識以后,魏永新依然強調,會在2017年完成與上汽的合資合同談判。不光是魏永新,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也強調,“不會有太大變動。”
相對于在這些離奇的體位上推敲,一些明面上的客觀情況更容易解釋上汽奧迪的勢在必行。
中國車市的下行,導致市場格局馬太效應的出現。奔馳與寶馬都在上頭跑馬,奧迪則在下頭匍匐前進。以今年1~8月的銷量為例,在轎車市場,奔馳的市場份額同比提升3.8%,而奧迪則同比下跌2.8%。轎車或許是奧迪的弱項,但SUV也很能說明問題。在SUV市場,寶馬的市場份額同比提升4.7%,而奧迪的份額維持不變。
更壞的是,即便形勢艱難,你也架不住有的人如狼似虎。比如凱迪拉克,以態度而論,上進心很驚人。隨著XT6以及CT5、CT4三款產品的出現,將會構成SUV加轎車的完整車系。也比如林肯,國產的大旗已經高舉,就等量產車的實錘。
前11個月,奧迪實現在華銷量61.86萬輛,同比增長3.9%。BB的表現要狂妄很多。奔馳的累計銷量為64萬輛,同比增長6.3%。寶馬要更過分一點,累計銷量65.57萬輛,同比增長13.6%。
為對比增添幾分戲劇性的,是奧迪的產品結構。如果說2018年奧迪增長的緩慢依然可以拋鍋給產品更新,到了2019年,跑量的A6L,以及Q3迎來換代,但總銷量跑不贏BB,對于長期領跑中國豪華車市場的奧迪多少會有憂傷。
當然,奧迪也很需要錢。
一方面是掙得少。根據2019年的上半年財報,奧迪的營業利潤率達到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9%。現金流為23億歐元(約合176億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減少4億歐元(約合30.6億人民幣)。
一方面是花得多。今年5月份,奧迪管理委員會在年度股東大會上提出戰略重組。目標在2023年之前,投入400億歐元進行戰略重組。
手頭的緊張讓奧迪不惜實施9500人規模的大裁員。奧迪的裁員聲明很坦蕩蕩,“此舉能夠為奧迪節省60億歐元,節省的成本將用于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以及確保奧迪經營銷售回報率實現9%-11%之間的長期目標。”
反正,形勢很壞就是了。
要推行上汽奧迪,如何解決利益分配是一個問題。上汽奧迪的股比分配已經確定,不會有太大的變動。經銷商也不會再義憤填膺地跳出來,共享銷售渠道這個承諾很難推翻,經銷商巴不得全部奧迪進口車型都國產。即便新增銷售渠道,經銷商未必就不能夠接受。
問題中的問題,是一汽。如何在外面插一腿的同時,維持好夫妻關系,常識告訴我們,這個事情很難操作。
奧迪會如何安撫一汽,坦蕩蕩地說,我也不知道。
當然,幸運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能夠供看官猜測。在2019廣州車展前夕的媒體溝通會上,奧迪中國總裁武佳碧稱,“我們正在與合作伙伴一起制訂‘三年改善計劃’,作為與一汽簽署的‘一汽、奧迪十年商業計劃’的2.0版本。”
電動與移動出行,是“一汽、奧迪十年商業計劃”的核心。已經坐實的是,未來將會有5款e-tron車型的生產交給一汽大眾。這是個不錯的承諾。后續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再增加多少的問題。
更大的想象空間,其實在移動出行。
在確保主流電動車國產的前提下,奧迪與一汽大眾的利益談判,很大程度上會放在這一部分。按照計劃,“三年改善計劃”會在12月公布。
綜合所說,上汽奧迪似乎并不是一個性感的商業項目。放在典型的三角戀語境當中,類比于TVB肥皂劇里頭,嘴臉強勢,但始終掰不倒原配的小妾。好看而狠毒,但沒什么卵用。
蛋是,話不能夠這么說。
大眾的口嗨很能說明問題。豪華品牌跨界車型能不能實現價格下沉,要看上汽奧迪這一波操作。
A7L的投產有很強的信號。按照產品國產的邏輯以及順序,A7L能國產,A5L國產也不見得有太大問題。況且,從Q8開始,奧迪開始有了跨界SUV一說。再況且,從L這個中國特色可以看出,上汽奧迪在產品革新上的決心,顯得很給力上進。
豪華品牌跨界車型是個小眾概念,但架不住價格下沉之后,莫名搶占了BB常規車型的部分銷量。按照胡潤的數據,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年輕的豪華品牌消費人群,這某種程度上奠定了這個細分市場蓬勃的可能性。
反正,上汽奧迪算是種狠招,屬于在豪華品牌競爭形勢固化下的異次元級降維打擊。
辣么問題來了,A7加了L,到底是異次元的降維打擊,還是異次元的降維毀滅?
來源:autocar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