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電動化稱王的汽車市場,各種混合動力、純電動、增程式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層出不窮,大有一種亂花迷人眼的感覺,而近些年來有些廠商推出輕混(MHEV)也稱弱混,由于其無法依靠電動機進行純電形式行駛又不能上新能源牌照,一度被譽為“雞肋”配置,到底事實是否如此呢?今天教授來給大家科普一下48V輕混到底什么來頭。


首先,為什么不多不少偏偏是48V?
48V輕混系統,用一句最簡單明了的話概括就是:車輛系統電壓為48V。要知道,傳統汽車的電路系統一直都是12V,這是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任由技術如何更迭依然巋然不動的“老同志”,雖說在過去的五六十年里,研發人員從未放棄過升級電路系統的想法,但受限于成本,更強大的電路系統一直沒能得到啟用。

直到近些年全球排放法規日益嚴格,廠家紛紛引入啟停系統,12V電壓系統所能提供的輸出已經滿足不了如此頻繁的啟停需求,于是升級電路系統的思路被各大廠家重新提上日程。

經過對各種方案的衡量,最終德國五大汽車品牌:奧迪、寶馬、奔馳、保時捷以及大眾聯合發布了48V電路系統。而至于為什么是48V?那是因為涉及到安全的問題,眾所周知人體能承受的最高電壓為60V,人體接觸超過60V的電壓以后會產生危險,所以汽車制造商采用了較為保守的48V作為電路電壓。

哼,沒想到吧?這次咱們先從缺點說起。首先,48V輕混由于電壓實在太低,導致這套混動系統并不能為車輛行駛提供足夠的動力完成驅動。其次!即使他叫混動車型,他也是不能上綠牌的。

那么既然它看起來用處并不大,為什么廠商還要如此大力的推動48V輕混呢?

首先,48V電路系統的推出最主要的目的便是省油,面臨油耗標準嚴厲的今天,各大車企想出了一個省油最簡單的方法——自啟停系統。但基于12V電池的啟停系統面世后卻被不少車主嗤之以鼻,嫌棄啟停的車主原因大多有三:1、堵車時啟停頻繁,每次啟動發動機又慢又抖,更別說三缸車型了;2、停車熄火后空調壓縮機停止工作,空調都沒得吹;3、滑行時能量回收微乎其微,節油效果不明顯。

而搭載48V電路后的啟停系統則很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由于電壓的大幅提升,起動機的功率得到大幅上升,在堵車時啟停系統可以在更短時間內利用電機扭力帶動引擎點火啟動,縮短啟動時間,這對三缸車型簡直就是天降福音,并且由于電壓的升高,電機可以直接帶動空調壓縮機,這樣在熄火之后就不會面臨沒空調吹的尷尬境地。除此之外更大的蓄電池也讓動能回收變得更加實際、有力。

以歐洲零件大廠法雷奧為例,法雷奧提供的輕混方案是市面上使用得較多的一種,它使用一個iBSG啟發電一體機代替原先的起動機和發電機,除了上文提到的作用以外,這個啟發電機還可以在車輛進行起步加速時為發動機提供額外45N·m的扭矩補償,幫助發動機快速脫離低效率區間,實現降低油耗的目的。

根據法雷奧給出的數據給出的數據,裝備48V輕混系統后,同一臺車型大約可降低15%的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除此之外,48V還有3種不同的混動方式,但終其原因都是為了能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實現最大程度的省油。目前,一套48V輕混系統的成本約為5000元,無論是對廠家還是對消費者來說都是一個能接受的范圍,更何況一舉兩得:廠家降低了排放得以在目前的積分政策中謀得生存,消費者也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經濟性、平順性。所以說目前48V輕混是一個折中之選,也是車企逐步邁向電氣化的穩定階梯。

說了那么多,現在又有哪些車配備了48V輕混呢?
首先,先說個具有代表性的車型——奧迪A6L。

目前,在售的A6L在其55TFSI 3.0T V6的車型上均配備了48V輕混系統,得益于輕混系統的加持,奧迪A6L 55TFSI的百公里加速實測僅需5.02s,這對于一臺接近兩噸重的中大型車來說是個非常不錯的成績,油耗方面更是僅比2.0T款車型百公里多消耗0.5L達到8L/100km,也十分出色;但在售價方面由于沒有不配備輕混系統的3.0T車型進行比較,所以我們不作價格上的對比。
再看看國產車企這邊的長安CS55藍動型。

CS55想必大家對它并不陌生,其中藍動型即為搭載48V輕混系統的車型,藍動型的配置與炫動型其實別無二致,除了搭載48V輕混系統以外就連售價也沒有絲毫改變。要說到最明顯變化則是在藍動版上發動機啟停工作動靜要更小更快,起步加速反應也更迅速,這便是48V輕混系統帶來最明顯的優點。
最后再說說即將推出的第八代高爾夫。

有消息稱大眾將會讓第八代高爾夫成為旗下首臺搭載48V輕混系統的緊湊級轎車,并且這套48V輕混系統可以在特定時間讓內燃機完全關閉從而使百公里油耗進一步降低;另外還可能搭載如氣缸閉啟一類降低油耗的技術,看來大眾這是要將省油進行到底呀!

看到這可能大家會問:為什么沒有日本車使用48V輕混呢?

通過前文大家可以了解到,提升汽車電路電壓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它的出現更多還是車企受困于排放法規想出來的方案。為了降低排放,以豐田本田為代表的日本車企開發出了更深度的混動系統,而歐美車企由于突破不了日系構筑的“專利壁壘”,從而被迫在最短的時間里采用盡可能降低研發成本的方法達到降低油耗的目的,所以說48V僅僅是德系傳統汽車行業往電氣化邁步的其中一步。

總而言之,目前混動車價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還是受限于混動系統研發的高成本,尤其是強混車型,但無論是強混還是弱混,都只是傳統汽車工業走向電動化的過渡產品,要論發展前景,那當然還是純電動車更大更廣闊,但目前各大車企仍未找出讓純電動車真正完善的方法,那么此時的48V輕混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畢竟車企能以最低的研發成本達到相對不錯的節油需求,顧客能以相去不遠的價格買到更省油的車,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