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揭曉。三位獲獎者都在鋰電池領域有著杰出貢獻。三人的獲獎,也再次讓鋰電池及其原料成為了世界的焦點。
有日本媒體則指出,日本企業近年正加快鋰電產業投資,在全球構建鋰電池原料供應網。
此外,智能手機、電動汽車等設備所用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者、本次諾獎得主之一吉野彰認為,隨著中國、韓國企業的崛起,日本在鋰電池生產領域失去優勢已是事實。
日本經濟新聞網16日報道稱,全球對于鋰電池的需求正在增長,包括被用于電池正極材料的鈷和鎳等,都在給原材料領域帶來新的商機。
除了商社和資源企業外,電池企業和IT企業等跨界企業也加入進來,掀起了錯綜復雜的原材料爭奪戰。
日本電信巨頭軟銀集團2018年4月出資大約80億日元(約合5.2億元人民幣),購得加拿大尼馬斯卡鋰業公司9.9%股份。這家加拿大能源企業從事鋰礦勘探開采和冶煉,正在籌集資金,用以開采魁北克省霍布奇鋰礦山。
霍布奇鋰礦是全球少有的鋰礦之一,預期年產量3.3萬噸。
入股尼馬斯卡鋰業公司是軟銀集團首次涉足礦山。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將那筆投資視為“集團發展戰略至關重要一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霍布奇一旦開采,能夠為軟銀長期供貨,最大供貨量為年產量20%。
能源和貿易企業一向是日本投資礦產的主力,但在鋰電池領域,其他類型企業嘗試直接進入原料供應鏈上游,驅動因素緣于這類資源在全球分布不均。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顯示,2018年鋰離子電池原料鈷的產量為14萬噸,同比增加17%。其中64%來自于剛果民主共和國(原扎伊爾),儲量也是5成集中于該國。
2018年,鋰的產量達到8.5萬噸,同比增加20%。產量居首的是澳大利亞,占到世界的60%,其次是智利(19%)和中國(9%)。而從儲量來看,智利遙遙領先,占到世界的近60%,其次是澳大利亞(近20%)和阿根廷(超過10%)。
全球撒網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包括貿易機構在內,日本企業在全球積極布局鋰電池原料供應網絡。
豐田集團旗下貿易企業豐田通商聯手澳大利亞鋰礦開發企業奧羅科布爾公司,在阿根廷西北部奧拉羅斯鹽沼提煉鋰。豐田通商占有這一項目25%的權益。
按豐田通商的說法,那處鋰礦項目2014年開采以來,最大年產量1.75萬噸;2020年7月擴大規模以后,產能將是原來的2.4倍。
豐田通商和奧羅科布爾公司同時打算在日本福島縣合作建廠,生產用于鋰電池電解液的氫氧化鋰,預期2021年上半年投產,目標年產量1萬噸。
三井物產和住友金屬礦山在菲律賓投資兩家冶煉廠,生產用于制造鋰電池的鎳和鈷半成品。住友金屬礦山公司已經開發出電動汽車廢電池回收技術,最快2021年投入運營,實現鋰電池循環利用。
丸紅貿易公司2016年與澳大利亞西拉資源公司簽署合約,獲得在日本和韓國市場銷售球狀天然石墨的獨家代理權,每年最多5萬噸。球狀石墨是制造鋰電池的主要原料之一。這家貿易企業考慮與瑞典鋰電池生產商北方伏特公司合作,開發鋰電池循環利用技術。
日本正在逐漸失去優勢
除了原材料領域,鋰電池的生產領域也是人們關注的重點。日本經濟新聞認為,隨著中國、韓國企業的崛起,日本在鋰電池生產領域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據跟蹤鋰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的Benchmark Minerals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中國生產的鋰離子電池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二。
對此,野彰告訴記者,“從鋰離子電池本身來說,確實如此。在手機和個人電腦等方面,以前日本很有優勢。在日本制造所需電池是合理的。如今手機和個人電腦已轉向海外。即使日本的企業仍然存在,也是在中國生產。特意在日本制造電池顯得奇怪,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