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國家戰略的新能源汽車在銷量連續高速增長之后突然踩下急剎車,據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8月新能源狹義乘用車銷量為6.6萬輛,同比下降21.7%。而部分車企最新出爐數據也顯示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不容樂觀,自稱為“新能源汽車引領者”的比亞迪(SZ002594)剛剛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13681輛,同比下降50.97%。
而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引發的安全事故卻頻頻發生,因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日前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新能源汽車事故報告的補充通知,再次細化和補充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的安全法規。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國內汽車市場正處于深度調整期,新能源汽車面臨的考驗更為嚴峻,加強管理是對消費者和企業負責,將對整體市場利好。
自燃事故6-12小時內報告,及時啟動缺陷調查
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發布的《補充通知》中要求,生產者獲知其生產、銷售或進口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發生冒煙、起火事故的,應在事故發生后12小時內(如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社會影響的,應在事故發生后6小時內)向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報告事故基本信息,包括《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信息表(試行)》中的基本信息、車輛信息、動力電池信息、用戶信息和經銷商信息五項;此外,生產者應在事故發生后48小時內向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報《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信息表(試行)》。
藍鯨汽車記者從《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信息表(試行)》中發現,該信息表涵蓋了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三電”的詳細的核心參數信息,例如動力電池系統、電池單體、電池管理系統模塊的詳細信息,事故發生后,生產者還需上報詳實的產品電路布線圖、事故照片以及維修保養記錄、事故前7天車輛遠程監控數據、三電系統故障報警控制策略等數據。
“更加詳實的信息上報將更有效地幫助有關部門及新能源汽車生產者排查解決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業內人士表示。
根據《補充通知》的要求,在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發生后,生產者應主動排查同型號、同批次或使用同樣零部件的車輛是否存在火災安全隱患。若發現存在火災安全隱患,生產者應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盡快實施召回。
另外,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也將根據生產者事故信息報告情況,組織新能源汽車事故調查協作網的專家開展車輛火災事故深度調查與分析、缺陷風險評估與判定等工作。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將根據事故調查和風險評估情況啟動缺陷調查,必要時向消費者發布風險預警。
《補充通知》的發布,相關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法規再次得到了細化和補充,業內人士認為,國內新能源市場近年來雖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也因發展過快以及相關法規要求欠完善等因素造成了質量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疏漏和隱患發生,隨著工信部、發改委以及市場監管總局等相關部門近半年的連續介入和細化法則,國內新能源汽車安全性以及消費者的權益也得到了進一步保障。
法規約束趨于完善,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獲保障
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雖然發展迅猛,但有關新能源汽車的安全事故卻時有發生,尤其是純電動汽車領域,近半年來,無論是歐拉、蔚來、特斯拉、威馬等新晉品牌還是北汽威旺、江淮等老牌汽車制造商,均接連發生了純電動量產車自燃事故。
事實上,純電動車自燃原因復雜,不僅與電池、電控等方面有關,還受不可控外力、使用環境等因素影響,但整體而言,近期純電動車事故頻發,與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過快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待完善有很大關系。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許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主要重心放在了片面追求高電池能量密度和長續航里程上,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安全性的相關要求。目前能量密度偏低但穩定性更強的磷酸鐵鋰電池路線已經基本鮮有企業使用,轉而搭載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鋰電池,目前最新的NCM811動力電池批量量產在即,更加活躍的化學材料比例進一步增加,勢必也將帶來更大風險。”
自燃事故頻發,也讓廣大純電動消費者和潛在用戶擔心,一方面,已經購買的用戶時刻擔心自己購買的產品未來是否會出現問題,另一方面,意向購買的用戶則因擔心產品隱患選擇持續觀望,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多有用負面影響。
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今年5月,在新能源汽車的自燃案例中,乘用車起火事故占比為79.8%;按火災原因統計,有電池或電芯故障、外部撞擊和用戶私自改裝、泡水、充電樁故障、違規操作等5類。
面對接連出現的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工信部、發改委以及市場監管總局等有關部門已多次發布新政及補充條例,要求新能源汽車隱患自查,加強新能源產品從生產至上市各流程的把控。今年6月,工信部發布通知,要求各車企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新能源汽車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如實上報相關情況,否則將面臨暫停或取消企業及產品公告、從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中剔除等處罰。
而此次《補充通知》的發布,再次加強了對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召回監管,規范了新能源汽車事故報告制度,同時更加切實有效地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及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