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作為自動駕駛“先驅”的ADAS系統,已經在我們身邊的汽車上越來越常見。這個曾經幾年前,還只是豪華品牌頂配車型上的ADAS系統(也被習慣稱作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現在已經普及到了自主品牌的主力車型中。
搭載了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的風神奕炫
這就好比是若干年前的ESP系統,剛發布時甚至還不是很多合資車型的標配;但僅僅白駒過隙,現在已經沒有人把ESP繼續當做一個賣點了,而沒有標配ESP的車型,在整個市場中更是鳳毛麟角了。
附注:ESP是對“車身穩定系統”的通俗稱呼,但未必所有汽車制造商的同類系統都叫“ESP”,比如豐田的這套系統就叫“VSC”。
這個巨大的前后反差,一方面得益于技術的進步,降低了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的制造成本;同時,諸多整車廠和供應商之間的良性競爭,也拉低了這套系統的入門門檻,使其能盡快在市場得到普及。
這就使曾經難得一見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現在越來越成為不同品牌之間“角力”的新領域。然而,對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開發能力的強弱差異,對供應商話語權的高低,以及技術路線圖的理解不同,導致現在各家的產品競爭,更像是群雄逐鹿一般的“亂戰”。
那么,一個成熟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產品形態是什么樣子?一個成熟的行業樣態是什么樣子?我們不妨背靠風神奕炫的測試團隊,通過測試其新車搭載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相當于L2級),穿越500公里的無人區,來試著解答上面的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本次測試的主角——搭載了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的風神奕炫。
風神奕炫的這套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由德國采埃孚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對,就是那個靠生產變速箱出名的ZF)。
這套系統中,對圖像的視覺分析能力,依賴以色列Mobileye公司的Q3芯片實現(單目攝像頭由TRW提供),該芯片能針對黑白灰度圖進行圖像處理,識別出車道線和9種警示類和禁止類的標志。
而另一個重要的傳感器毫米波雷達,則來自TRW(該公司已經和ZF合并),該雷達可以最遠探測180米外的障礙物,并能在最窄26度、最寬60度的范圍內,根據車速探測車輛前方的障礙物。
除此之外,奕炫整車還分布了12個超聲波雷達,并且核心感器之間可以相互協同,以幫助車輛綜合“分析”傳感器得到的數據,做出決策控制。
在這些傳感器的融合協作下,奕炫可以獲得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從時速0到150km/h范圍內的主動控制能力:這包括車輛可以自動跟隨前車減速至停止,并在3秒鐘內重新啟動;以及時速不超過80km/h的AEB功能。
Tips:為了安全起見,駕駛員能設定的最高速度只能達到130km/h,且首次啟動車速需要達到30km/h以上。
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奕炫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可以幫助車輛在時速不超過130km/h的前提下,控制車輛在車道線內行駛;這包含識別實線和虛線,以及車輛在時速60以下可依靠單車道線控制車輛行進方向。
在實際測試過程中,奕炫的這套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表現都很出色,除了當車輛以稍低速度行駛時,由于車輛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匹配特性,讓奕炫在該系統控制下的加速過程顯得不那么線性之外,一旦車速超過40km/h以后,車輛在橫向和縱向的控制上,就顯得成熟老練多了。
可以說,在擺脫了城市的擁堵,進入一個交通情況比較順暢的環境下,依靠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且在駕駛者“監管”下的奕炫,從外部駕駛風格上表現得十分像一個“老司機”,充分體現出這個系統在當下最大的價值所在——駕駛員降低了長途駕駛的工作強度,此外也提供了實時不缺席的安全保障。
所以,此次把奕炫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選在長達500公里的無人區高速公路上測試(社會車輛相對少很多了),確實是“有的放矢”的場景測試。
但是,任何眼下任何一家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其實都不完美,哪怕就是像寶馬這樣把系統做到更高水平的制造商,在該系統實地工作時,也會有很多方面體現出了可以進一步優化的空間。而且此次通過實地測試,奕炫這套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雖然在硬實力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依然在設計和交互層面留下了更多的優化空間。
所以,對此次通過奕炫秀出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肌肉”的風神來說,其解決了有和無的問題之后,接下來面臨的挑戰更大、也更艱巨。(來源:車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