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上汽集團儲架發行公司債券的議案在股東大會上獲得高票通過。此前,上汽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儲架發行方式申請發行不超過200億元(含)的公司債券。
繼2008年發行20億元中期票據之后,上汽集團已經有十余年未發行過債券。現場一位個人股東在提問環節直接發問:“上汽為何選擇此時發債,與公司上半年經營業績是否有關?”
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低迷,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整車制造企業,上汽集團也未能幸免。根據最新發布的產銷快報,今年1-7月,上汽汽車總銷量337.7萬輛,同比下降15.7%。
上汽集團將于8月30日披露2019年中報。盡管上半年的具體經營業績尚不得而知,但種種跡象表明,上汽今年的半年報將不再像以往那樣靚麗。今年一季度,上汽實現營業收入1960.2億元,同比下降16.5%,凈利潤82.5億元,同比下降15%。
近期,上汽集團的合作伙伴通用汽車發布的半年報顯示,通用汽車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降低14.96%,而大中華區的收入水平卻同比降低48%至6.11億美元。營收腰斬背后,通用汽車面臨著銷量下滑和“價格戰”的雙重壓力。
通用汽車大中華區的經營情況是上汽集團整體表現的一個重要側面。通用汽車公布營收業績之后,有賣方分析師下調了上汽集團二季度的盈利水平。華創證券預計,上汽二季度將實現歸母凈利潤約65億元,同比下降30%左右,而此前預計為70億元。
對于股東的提問,上汽新任副總裁、財務總監衛勇并未正面回答。他表示,作為上市公司,上汽始終關注利用資本平臺助力發展,此前也曾發債或者定向增發進行募資,而儲架發行是上交所面向“成熟知名發行人”推出的新模式,成功獲得儲架發行資格也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優質藍籌形象。
智庫君梳理發現,自2007年以來,上汽集團通過發債或定增在資本市場上募資超過330億元人民幣,其中,近兩次規模較大,2010年和2017年分別定增100億元及150億元。
隨著集團營收規模和業務范圍的增加,上汽對資金的需求程度也在提升。對于此次儲架發行200億元的用途,上汽集團表示,主要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研發創新、項目建設等。
近年來,上汽集團正在大力推行“新四化”的發展方向,圍繞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國際化孵化了眾多項目與產品,事實上此前募資的金額也多應用于這些新興產業。上汽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很多項目屬于長周期、高投入的類型,因此上汽需要撬動一定的外部資源加以培育。
相比于盈利及資金是否承壓,在這個案例中,更應該關注的問題或許是:上汽精心投入的新興業務,能否盡快地在未來的某個節點,成為反哺集團的完美金礦?
糧草先行
從上汽集團此次發債的種類看,這更像一次“糧草先行”的儲備。
據悉,2018年7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推出公司債券儲架發行制度,以針對資質較高的企業,優化公司債券預審核和掛牌條件確認機制。
儲架發行公司債,需先被上交所確認為符合條件的企業,然后要通過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審批,最后,涉及額度及期限的方案取得證監會的批復之后,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發行不同種類的債券。
根據上汽集團發布的公告,此次發行的公司債券票面金額為人民幣100元,發行規模不超過人民幣200億元(含人民幣200億元),期限不超過十年(含十年,可續期公司債券不受此限制)。
上汽短期內發債融資的具體規模和利率尚不得而知。不過,從上汽之前的操作風格看,公司未必會將200億的額度全部用完,尤其是短期之內。
2008年,上汽曾在獲準注冊了規模為60億元的中期票據,當年發出了第一期的20億元(票面利率為3.5%),但此后并未繼續。
上汽十余年來另一次發債是在2007年。當年,上汽發行了63億元可轉債,主要用于自主品牌的研發和制造。不過,上汽對發債這一途徑的態度相對保守。
“由于證券市場對發債用途的監管很嚴格,發債時,研發投入的產品必須與發行書上的產品一致。但由于汽車市場變化較快,不確定性較大,上汽決定采用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來進行研發。”當時上汽一位內部人士對媒體表示。
上汽的現金流和銀行信貸額度在國內車企中位居前列,從公司融資的角度,也只有當發債的資金成本具有優勢時,才會成為上汽重點考慮的渠道。
“這幾年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我們在努力做銀團貸款、進行銀行的綜合授信,通過多種融資手段,滿足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衛勇也在股東大會上表示,“通過這次發債,最終目的是建立長效性、低成本、多層次的融資體系,使未來融資選擇更加多元、更加靈活,降低公司經營成本。”
衛勇同時指出,公司正值“新四化”轉型時期,此次發行公司債券,將為業務轉型升級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幫助公司進一步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事實上,此次發布的200億元融資發債計劃,并不是上汽登陸資本市場以來的首次大規模公開融資活動。在此之前的2017年和2010年,上汽曾通過定增的方式,在市場上分別募集了150億元、100億元資金。
“新四化”轉型進行時
上汽集團此后發債的資金用途,從近兩年的布局中可見一斑。
2017年,上汽募集的150億元資金,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車、商用車智能化定制業務模式開發、前瞻技術與車聯網等。
具體而言,72億元募集資金用于新能源汽車,20億元用于商用車智能化定制,19億元用于前瞻技術與車聯網,另外39億元用于汽車服務和汽車金融領域,包括云計算和數據平臺建設、車享平臺的功能完善等。
在前瞻技術與車聯網方面,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項目擬投入5億元,智能駕駛汽車前瞻技術研發項目擬投入7億元,自主品牌互聯網汽車應用開發項目則擬投入7億元。
上述業務的確是上汽近年來大舉發展的領域,也是集團新聞常見的宣傳落點。客觀而言,上汽在這些領域也都取得了一定成績。
比如,新能源汽車方面,根據威爾森的數據,最新十二個月(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上汽新能源汽車銷量在全國廠商中排名第三,僅次于比亞迪和北汽新能源。
再比如,商用車智能化定制也成為上汽大通旗下車型的一大特色,近年來隨著上汽大通“商轉乘”戰略的實施,C2B智能定制也從商用車領域拓展至乘用車領域。
另外,在互聯網汽車方面,上汽也聯手阿里巴巴,共同成立了斑馬網絡,在互聯網汽車的研發與推出上至少占得了先機。
不過,這些項目目前要么難以單獨盈利,要么難以實現穩定的盈利,而類似于氫燃料電池汽車、自動駕駛汽車等前瞻技術更是需要大量的研發資金投入,可想而知,上汽仍將在這些領域投入不菲的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科創板推出,不少創新性企業有望獲得新的融資渠道。對此,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股東大會上表示,上汽集團這幾年在“新四化”領域有很多布局,也成立了不少新業務、新技術的創新型公司,經初步研究分析,部分下屬創新企業基本符合科創板推出的戰略目的。
陳虹表示,上汽旗下這類公司有十余家,他還舉了幾個例子,包括聯創汽車電子、斑馬網絡、車享,以及華域電動。但對于是否有上市計劃表,“具體要根據這些企業下一步的運營發展、科創板的具體要求來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