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消息,日產汽車有意投資一家中國電動車初創企業,并希望收購25%的股份。據知情人士透露,威馬汽車、車和家、合眾汽車目前成為日產“Hermes項目”的潛在投資目標,并且日產已經開始相應的盡職調查。
對于日產來說,日產在中國的發展相對于其他品牌依舊是穩中有升,投資初創新勢力車企成為了不少人的疑問。
日產要在中國站穩腳跟
與一些外國車企不同的是,此次日產并沒有將投資目標放在合作多年的東風身上,而是將初創新勢力劃為潛在目標。
在全球產業政策和國內相應政策的影響下,各大汽車企業巨頭開始了由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通過全球汽車巨頭們的動作不難發現,他們關于汽車行業未來的策略達成一致——未來屬于電動車。
如今,不少車企都不惜斥巨資加快轉型進程,反觀日產,卻稍顯晚了一步。從全球市場來看,日產聆風累計銷量已經位居全球銷量榜首,不過這爆款車型并未進入到中國市場,但是脫胎于聆風的啟辰晨風也未能達到銷售預期,因此目前日產在中國銷售走量的純電動車型只有軒逸·純電一款,而且據日產戰略規劃,在2021年后才會有后續電動車型投放至中國市場,這與中國市場內實力雄厚的新能源車企競爭來說,產品就顯得結構過于單一且投放速度稍慢了。
同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汽車市場,更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雖然車市已經出現連續八個月下滑的現象,可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舊保持著向上趨勢。數據顯示,2019年1-4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6.76萬輛和3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8.47%和59.79%。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63萬輛和27.7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6.05%和65.20%。基于這種市場環境與機遇,不少車企均已加大在華投資。像戴姆勒、寶馬等汽車品牌還積極地與國內車企進行新能源汽車生產、共享出行的合作,一時間,成立了不少的合資公司。通過汽車巨頭的戰略可以讀出,未來他們將把重心投放在電動車上,包括純電和混合動力,并且在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車輛技術等方面展開行動。
在不少人看來,日產此舉有助于日產更好地吸引中國消費者,從而使日產在中國市場站住腳。
新勢力更貼近日產要求
值得關注的是,日產Hermes項目將潛在目標鎖定在造車新勢力上。業內共識,相比傳統造車品牌,造車新勢力的組織架構、互聯網思維、新造車理念正在給市場帶來改變。新思維、新產品、新營銷、新服務從傳統車企中脫穎而出。
日產還認為,中國的新勢力造車企業比傳統車企更適合顛覆電動車產業。有業內人士指出,因為外資品牌在國內新能源市場目前還是“追趕者”的角色,收購初創新勢力車企可以幫助日產更好地吸引中國消費者,并且能在智能網聯發展上提供技術援助。
雖然新勢力車企擁有著更“新”的方法論,但是像日產這種成熟的、有規模的外資車企擁有著造車新勢力無法比擬的優勢。在這其中,最突出的是就是雄厚的資金支持,相比于造車新勢力幾乎不存在融資難而產生的的資金問題。與此同時,他們擁有成熟的供應鏈以及積累多年的技術。
資料顯示,在資金方面部分造車新勢力所曝光出來的信息并不樂觀,與此同時拖欠工資、工廠停工等有關造車新勢力的負面消息相繼曝出。隨著2019補貼政策退坡,新勢力車企面臨的資金虧損溝壑難以填平。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初創新勢力車企的市值與體量被業內看空,甚至出現緊縮的現象。
由于小體量、低市值的原因,這些新勢力在成熟的傳統車企面前議價能力就會顯現不足。相對的,傳統車企更能占據主動,這對于日產來說將是有利之舉。
同時有接近日產Hermes項目的知情人士透露,日產希望在潛在投資目標變得太大和市值上漲之前進行投資。換句說話,小體量、低市值是日產本次投資收購項目的關鍵之一。此外,該人士還透露,日產并沒有考慮在電動車領域與自己存在產品沖突的企業。的確,梳理潛在目標三家車企產品來看,他們更多偏向是SUV車型,在轎車領域并未涉及,因此不與日產電動車產生產品重疊等問題。
25%揭示日產意圖
如果說在日產Hermes項目中,初創新勢力與小體量、低市值是關鍵點的話,那么25%股份就是準線。
對此,不禁有聲音提出疑問,為什么日產偏偏要收購25%的股份?
雖然日產該項目并未完全落地,但巧合的是,25%股權比例正是五部委定調的合資企業雙積分政策紅線。在《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中明確表示,間接持股企業持股比例需在25%以上,才能獲得合資企業新能源積分。也就是說,對于入股新能源合資公司且持股比例大于25%的企業來說,即可從入股的新能源合資公司中分得新能源積分。
值得注意的是,東風日產所屬東風汽車有限公司2018年乘用車積分為-264191,日產中國為-13470,在潛在目標的三家企業中,威馬汽車雙積分分別擁有39771分與27986分,合眾汽車擁有6289分與4919分,車和家理想智造為-7641分與215分。
由此不難發現,威馬汽車的積分或許更符合日產的要求。此外,威馬汽車已經實現交付,且2019年一季度交付量累計4085輛,除了交付以外,威馬此前還表示在今年第一季度已經在全國29座城市開啟交付工作,不得不說,相比于其他新勢力車企此時的威馬已經擁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復能力。
除此外,資料顯示目前威馬汽車已經融資164億元,合眾為70億元,車和家為57.6億元,可以直觀發現車和家與合眾相對市值較低,不過此時有分析人士指出,“合眾汽車最大股東是宜春經濟開發與財政局,而車和家更不同,李想的個人光環要大于產品,而且現在的理想智造ONE還在試生產的第三階段并未開始量產,明確交付時間尚未確定。”
在業內看來,此次日產的投資收購行為是想以低成本平雙積分,而通過車和家獲取雙積分還要經過更長久的資金投入,明顯不是最優選擇;而合眾汽車背后有強大的力量,或許合眾根本不需要日產這筆錢;對于此時的日產來說,威馬汽車或許是投資平積分的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