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度過了1000萬輛下線的東風日產,開始朝著下一步加速前進。8月28日,湖北省發改委已正式同意“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漢市建設乘用車擴建項目”。有媒體從日產內部了解到,該項目將用于提升東風日產的在華產能,但是具體運營模式仍處在內部探討階段。
東風日產擴產的事情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為外界所知,但并沒有對外公布具體的選址。日本媒體在8月初報道稱,日產與其在華合作伙伴東風汽車計劃在湖北武漢建設新工廠,預計年產能將達20-30萬輛,當時商談已進入最后階段。在8月27日,東風日產1000萬輛下線的時候,有媒體就此向日產方高層求證。
該公司高層當時表示確實在考慮擴產,但最后的地點還沒有確認。令人意外的是,在時隔一天之后,當地政府的批文顯示,雙方就此早已經“形成共識”。
資料顯示,新工廠位于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鳳凰工業園,分兩期建設,年產能30萬輛,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總投資為98.51億元,其中東風公司持有66.86%的股份。另外,由于中國政府嚴控燃油車產能的擴大,這個新工廠的生產設計也是“混搭”風格的。
按照湖北省發改委的公告,這個工廠是能夠生產包括乘用車(含傳統燃油車和純電動車型)及其它類乘用車(含傳統燃油車和混合動力車型),建設期為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這意味著這個工廠的產能將在4年后才能釋放。
今年1-7月,東風日產終端累計實現銷售61.09萬輛,同比增長10.3%,公司年度銷售目標為117萬輛。目前東風日產共有廣州、襄陽、大連、鄭州4大生產基地共計5座工廠,累計產能也達到了近130萬輛。日產在中國的中長期規劃,到2022年要實現每年在華銷售260萬臺,并由此成為中國汽車市場排名前三位的汽車制造商。
東風日產是目前東風集團中最具有競爭力的整車板塊之一。東風集團董事長竺延風在8月27日的1000萬輛下線儀式上表示,東風日產這一板塊對于整個集團業務的帶頭作用與表率意義:“東風日產是最復雜的合資企業,也是東風公司發展最快、成長性最好的一個業務單元。”竺延風強調,汽車產業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分化和“淘汰賽”已經打響,東風日產也必須要強化自身。
今年2月初,東風日產母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DFL)公布了公司的‘TRIPLE ONE’中期事業規劃。作為日產汽車和東風汽車集團在中國對半持股的合資公司,東風有限旗下有東風日產、鄭州日產、東風英菲尼迪、東風啟辰、東風股份等子公司。東風有限基本代表了日產在華的發展和市場方向。
而東風有限260萬輛的銷售新目標背后,旗下幾大業務板塊都發布了自己的“分目標”——按照計劃,從豪華車型到輕型商用車產品線, 東風有限未來將引入40多款車型來支持增長,其中東風啟辰和東風英菲尼迪銷量增長三倍。而輕型商用車、皮卡和非承載式車身SUV銷量以及出口業務增長兩倍。而東風日產也制定了五年中期目標:力爭實現年銷量進入合資品牌的前三名,即銷量達到年產160萬輛,在合資非豪華陣營中市場占有率超12%。
為此,東風日產要投放15款新車,經銷商網絡從750家拓展到1000家,加速電子商務發展。東風啟辰要投放10款新車,經銷商網絡從265家增加到500家,同時啟辰提出了新的市場定位,即成長為自主品牌汽車主流市場中的高價值品牌。
日產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西川廣人表示,日產將進一步加快引入技術到中國市場。“大家已經意識到,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其不僅表現在市場規模,在產業發展方面也走在了最前列,未來,中國將成為全球使用和推廣電動汽車的領頭人。”
日產特意將第1000萬輛整車的下線確定為軒逸·純電——這是日產汽車第一款在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而按照計劃,未來日產重點引入的技術,主要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技術。在技術方面,東風有限表示將引入日產的一系列智能駕駛技術,包括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ProPILOT、易泊和智能互聯技術。日產計劃從2019年起在中國引入1級和2級自動駕駛技術。作為東風有限“試驗地”的東風啟辰會率先引入日產的智能互聯技術,之后會擴展到其他品牌。
另外,據日產高層表示,日產將在在中國的經驗推廣到其他市場,一些在中國研發的技術,也將被運用到其他市場,首先可能是南美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