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起勢不過三四年,太多想借風口拼一把的造車新勢力乘風而至。年輕、活力、新鮮是這些年輕企業的關鍵詞,但對于汽車這種生產鏈條極其復雜的制造產業而言,更需要的是精細的制造工藝和扎實的品牌口碑。
無疑,造車新勢力從互聯網思維提煉出來的新鮮詞匯,并不足以蓋過“制造”的鋒芒。出身于傳統車企的合眾汽車總裁張勇深知這一點,在上海車展合眾U預售發布會之后,一場以“年輕的企業”為開場白的采訪開始娓娓道來。
補齊品牌“短板”
占地二十多萬平方米的上海車展既是廠商的聚眾的盛宴,也是汽車品牌分庭抗禮的主戰場。當海內外車企蜂擁而至,出生于本土的合眾等造車新勢力不免深感壓力,如何在重重堵截中殺出重圍?這不僅僅是留給合眾的問題,更是整個造車新勢力面臨的共同焦慮。
所有人都想“出眾”,這至少是“爭寵”汽車市場的一種方式。在這次上海車展,合眾亮相了新一代純電SUV,合眾U,它所“販賣”的亮點便是“情感科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勇反問記者,合眾U賣15-21萬貴嗎?在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后,張勇開玩笑說,這還貴?
對于這位深耕新能源領域的職業經理人來說,張勇所言正是多年經驗所得。在張勇看來,“同樣是合眾U這款車,如果換一個奔馳寶馬的車標,我估計60萬你都不覺得貴。”從篤定的語氣可以聽出,張勇對合眾U的產品力有著十足的信心。
但作為一個太年輕的企業,合眾的短板也是顯而易見的,張勇對此直言不諱:“我們最大的短板是品牌建設和品牌升級,這也是今年最重要的任務。”
按照目前的產品推出節奏來看,合眾已經擁有哪吒N01到合眾U這兩款車型,但從合眾新能源到命名合眾汽車的過程中,合眾正在依托合眾U這款新產品,把企業成熟品牌系列推向市場。
“品牌升級后,合眾汽車既是產品品牌也是企業品牌,主要是為了更聚焦純電動汽車業務。”鄧凌承諾:“我們將立足新能源行業,短期聚焦純電動車業務,進一步讓高品價比的智能電動車觸手可及,給越來越多的用戶帶來全新的產品體驗。”
尊重傳統、敬畏傳統
與品牌共同開始規劃建設的,還有合眾市場定位的問題。目前來看,合眾產品已經銷售的4000輛車大多集中在三四五線城市,張勇解釋到:“我們現在不進一線城市,因為哪吒N01第一款車的適應性、性價比很好,但是它不夠有未來感和前瞻性,所以我們主要還是三四五線城市的需求。”
在張勇看來,“200、300公里的小車在三四五線城市有很廣闊的空間,使用成本低。我們希望我們的品質能夠做一些降維,打造一二線的品質、三四五線城市的性價比。”
隨著合眾U的到來,合眾也在根據市場需求在做產品規劃,“未來真正的消費者市場需求在一二線城市仍然是A級車或者B級車。”張勇表示:“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把合眾U定位為A+級車的原因之一。”
講到原因,張勇談到了補貼退市引發的消費市場的轉變,他認為:“由消費者主導的市場驅動的強大力量壓倒了政策波動的影響。在消費需求影響下,車型的細分市場會發生改變,比如小型車現在就占據主流。”
按照合眾U第四季度的交付節奏,其實并不存在補貼過渡期,但張勇表示“仍然把2020年的定價考慮進去,咬牙定下了這個價格。”這也可以看作合眾向市場和消費者表決心的“樸實”方式。圖5對于這家新造車企而言,面對市場競爭,心態上更多的應該是“坦誠”。在張勇看來,合眾更多一點一定要繼承傳統造車理念。”
“整車制造產業鏈超級長,從產品定義到造型、到工程、到采購、到質量管理、到銷售、到用戶運營,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鏈,不能有一個地方是短板,是一個真正的木桶理論。”他認為:“比品牌運營更重要的根本是產品和服務,要建立好的口碑還是要靠產品。”
“新造車企可以創新,但可以叫20%、10%的創新。” 張勇篤定:“無論如何,一定要尊重傳統、敬畏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