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廣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網站一則消息引發行業內諸多好評。消息稱,恒大國能新能源汽車(廣東)有限公司成功競得一塊廣州南沙工業用地,對此,業內有很多聲音表示,“擴建工廠是恒大認真造車的表現”,與此同時,更存在著一些相反的聲音,“恒大這是在為自身成熟領域儲備資本”。
恒大終難躲房地產危機
相關資料顯示,恒大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4662億,同比增長近50%。其中,毛利潤1689.5億,同比增50.5%;核心利潤率16.8%,同比增3.8個百分點;其中凈利潤722.1億,同比增106.4%;核心凈利潤783.2億,同比增93.3%。
可以肯定的是,從數據上看,恒大高達722.1億凈利潤利潤是中國房地產行業最高的一家。對此,有很多人產生疑問,如今房地產迎來史上最嚴厲調控,限購限價限貸限簽限賣等諸多收緊措施,為何恒大仍舊有如此高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都采用的是預售制度,賣房時是預收賬款,而不是營業收入,通常是賣房后再等到一年半以后物業交房才能計算營業收入,并計入利潤。因此,有一個一年半年左右的時間差。據此估算,恒大集團2018年房地產業務利潤更多的是反映2016年下半年,2017年年初房地產銷售。
由此,進一步推算,土地大概是在土地市場相對處于地位的2015年左右競得,而隨后兩年則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暴漲的年份,對于彼時的恒大來說,在一二三四線城市布局相對均衡。此外,數據顯示,恒大總土地儲備削減至3.03億平方米,在恒大看來,低成本土地同樣是創造核心利潤的基礎。也正因如此,2018年會迎來較高利潤,達到行業領先地位。
不過,隨著房地產紅利消失、市場需求遷移、政策管控等問題,單一發力房地產并不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因此,房地產企業勢必要進行轉型,恒大也不例外。
而恒大也在2018年業績報告會上提出了“地產、健康、文旅、新能源汽車”的四大布局,許家印同樣提到,“文旅、大健康和新能源汽車,都是可以進入萬億市場的產業。”官方還稱“汽車是龍頭”,許家印更強調“未來五年內不再繼續折騰新的行業。”
如此看來,在恒大內部,房地產業務相對成熟的條件下,汽車勢必成為重要發展方向。對此,有專家給出了解釋,“相對于房地產百萬級的消費水平,汽車為第二大消費支柱,以‘十萬級’為單位產生巨大規模,雖不及房地產,但遠超快消品。與此同時,在房地產政策收緊的情況,恒大集團保證自身發展更需要向下進行探索。事實表明,除房地產外,汽車產業足以形成次之房地產的產業鏈,更加具有活力。此外,隨著政策傾斜,新能源汽車受到資本追捧,新能源汽車行業成為新的風口,諸多企業的跨界造車更給了恒大信心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或許是恒大為保行業地位,與房地產業務持續發展的下一個落腳點。”
值得注意的,有資深分析師表示,“發展新能源汽車,需要大量資本的投入,但是這同時也是囤積資金的重要措施,或許,恒大為保成熟業務房地產的健康發展,通過新能源汽車制造囤積資本,穩定流動資金。”更有專家表示,“一個商人很難進入陌生領域,如果他一旦進入了,一定是成熟領域無法完美支撐企業未來的發展。”
對此,吳聲汽車不作評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房地產未來面臨的壓力必然會逐步增加,企業轉型更是關鍵。
造車閉環讓資本“動”起來
據統計,截至目前,恒大對法拉第未來、NEVS、上海卡耐新能源、泰特機電有限公司、廣匯集團、柯尼塞格等公司投資約282.1億元。但是,就目前來看,恒大造車并未推出自己的產品。
通過其動作來看,恒大選擇的更多的是入股,然而這一系列動作在分析師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投資”,這也就意味著,恒大不僅享受著盈利分紅,同樣可以在某些時刻以出售的方式處置資產。
恒大最初的選擇為賈躍亭控股的法拉第未來。2018年6月,恒大宣布擬以 8.6 億美元(67.47 億港幣)全資收購香港時穎公司,從而也獲得 Smart King 公司 45% 的股份。這也就意味著,恒大正式接盤法拉第未來(FF)。然而,賈躍亭并不想失去自身對FF的控制權,以至于之后和恒大鬧掰。但恒大對此也并不是沒有準備,在與賈躍亭“分道揚鑣”后不久,2019年1月,恒大斥資9.3億美元收購國能電動汽車公司。
對于國能新能源NEVS,大家或許有些陌生。國能新能源2012年成立于瑞典,之后收購薩博(SAAB)汽車公司。轉至2017年6月,國能新能源在CES亞洲消費電子展上發布了兩款概念量產車:9-3和9-3X。同年12月,基于鳳凰新能源汽車平臺開發的9-3電動汽車駛下工廠生產線,在工廠生產啟動儀式上,國能新能源曾宣布,首款純電動汽車9-3EV計劃于2018年6月正式量產下線。然而,事實是這一計劃未能如期實現。
此前,恒大以144.9億元入股廣匯集團,成為第二大股東,涉及能源、地產、物流與汽車銷售等多個領域。
隨后,恒大健康稱以10.6億元入股動力電池企業卡耐新能源,持股58%成為第一大股東。工商資料顯示,卡耐新能源成立于2010年,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與日本電池企業ENAX共同建立,是國內第一家也是最早的一家三元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緊接著,1月29日,恒大健康發布公告稱,恒大健康控股的瑞典電動汽車品牌NEVS與柯尼塞格成立合資公司。其中,恒大NEVS持股65%,柯尼塞格持股35%。
此外,恒大又出資設立了“恒大智慧充電科技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這家新注冊的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軟件的技術研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充電設施的設計及運營服務等。至此,恒大已經完成從整車研發、銷售服務到充電樁配套三方面的布局。
雖然,國能新能源相對于恒大此番入主的其他企業來說,優勢并不明顯,但是恒大由此取得了生產資質。在行業人士看來,“恒大陸續入主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最終是形成屬于恒大的汽車制造閉環,以達到資本在內流通的目的。”
然而,目前放在許家印面前造車路,像傳統汽車制造一樣的路或許更容易實現。但是,目前由此面臨的問題也更加明顯。
造車不只是拼湊
雖然,恒大已經完成從整車研發、銷售服務到充電樁配套三方面的布局。但是機會并不意味著“可以”。
有專家向記者表示,“汽車絕不是簡單的零件拼湊,這只能稱為一個生產的過程,卻不是汽車企業的核心。研發、生產、銷售、售后,這些生態的建立需要積累和沉淀,而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建立起來的。”
這么多全新的內容,考驗的是恒大的整合能力,而且是造車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在造車方面,除了FF的短暫研修,恒大幾乎如同一張白紙。如同小鵬、寶能等車企引進行業領軍人物,也將意味著曠日持久的人員和企業文化整合,在分秒必爭的新能源汽車時代,在已經進入生死存亡時刻的新能源汽車時代,恒大造車的速度不得而知,因為在當前階段,很難再找到一個可以整合如此分散的產業和完全不同文化的企業的人了。
如此看來,或許對于恒大來說,各個事業保持相對獨立運作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不過,相對于獨立運作,又會產生傳遞效率低下等問題,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決策傳遞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不僅是產業鏈配合的問題,各企業間的協同合作更是問題。
那么,依此看來,恒大造車的確意味深長。或許對于許家印來說,通過汽車制造閉環承接房地產收緊后的恒大才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