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在我們的印象中,小排量發動機等于動力匱乏、車型廉價。諸不知,當時在國際上,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已經成為一種順勢而生的潮流。而隨著當下各大車企的技術發展。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越來越普遍,并且在各種數據上以較之前的發動機更加優秀和強勁。甚至豪華車企也在自己的產品中普及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車型,可見這種趨勢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渦輪增壓技術的“前因后果”
其實渦輪增壓技術最初是應用在飛機和坦克上的。它是一種利用內燃機運轉產生的廢氣驅動空氣壓縮機的技術,畢竟早在1905年的時候,渦輪增壓器就被申請了專利,只不過那時候技術并不成熟,所以沒有直接使用在民用車上。直到1977年,薩博汽車將渦輪增壓技術應用在了汽車上,也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誕生,渦輪增壓技術也改變了“排量決定功率”的固有概念,讓發動機的輸出效率再上一個臺階。
既然說到了渦輪增壓的歷史,我們不妨再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渦輪增壓器(Turbocharger )的工作原理。渦輪增壓器是利用發動機做功之后排出的廢氣,帶動渦輪進行壓縮進入發動機燃燒室的空氣,從而也就提高了發動機的輸入功率和扭矩,最終得到的結果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車變得更有勁了!
這么看來,在增壓的過程中基本不會消耗發動機本身輸出的動力,因為渦輪增壓主要是利用發動機排出的廢氣來帶動渦輪壓縮機進行增壓,所以帶有渦輪增壓的車型擁有良好的加速持續性。
趨勢造就技術發展
再把時間追溯到近些年,尤其是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型的當下,汽油機受到了各個國家的排放法規及其他硬性標準等因素,很多汽車廠商將發動機排量逐步降低,但是為了保證能夠輸出足夠的動力,小排量渦輪發動機應運而生。不過說到這里,你們可能會有疑問,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就沒有痛點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比如我們常說的渦輪延遲,油門響應速度等等,會影響到駕駛員的實際駕駛感受,所以近些年各大汽車發動機廠商苦心研發,弱化甚至解決了以往小排量渦輪發動機的弊端,例如通過缸內直噴,可變氣門正時和升程,調整噴油和點火系統等一系列技術,來達到提升發動機熱效率,減少渦輪延時等目的,讓駕駛者近乎達到“魚和熊掌可兼得”的目的。
悉數本田發動機中的“黑科技”
說到發動機熱效率,我們就不得不提日系的“兩田”企業,尤其以本田在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上的造化尤為明顯,畢竟他們已經把像雅閣,冠道,UR-V等這種尺寸更大的車型裝載了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從一方面可以說明,本田對于自己研發的1.5T發動機有著十足的信心。
在本田眾多搭載1.5T的車型中來看,雅閣又成為這一家族的佼佼者,從其搭載代號為L15BM/N的1.5T渦輪增壓發動機來看,這其中包含了諸多本田在發動機研發制造方面的技術,譬如在渦輪結構方面,采用了更加輕量化的渦輪,調整了渦輪葉片角度,增大橫截面受力面積,使得渦輪響應更加迅速;在排氣控制方面,L15BM/N采用了4-2排氣歧管結構,提升了排氣效率,推動渦輪轉動更早介入,有效緩解低速時的渦輪遲滯性。另外,搭載了L15BN發動機的260TURBO車型還應用了排氣端VTEC技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可變氣門正時和升程控制,做到了在低轉速時實現低油耗、低排放,同時滿足日常柔和駕駛的要求;與此同時,在高轉速時輸出高功率和高扭矩,也滿足了一些對激烈駕駛有需求的人群;其實最值得一提的是,L15BM/N發動機搭載了CCS發動機快速暖機系統,采用了雙層水套設計,匹配較小的散熱器尺寸和較少的冷卻水量,所以具有良好的升溫效果,現在正值寒冬,駕駛員和乘客需要快速的將車內氣溫升高,相比之前,本田在這一次的升溫速度上有了更佳的表現,在較短時間內可以讓發動機提升到正常工作溫度,同時也就達成了暖機速度快,以及暖風溫度提升快的效果,做到了在寒冬冷啟動時,能夠在短時間升溫保護發動機的同時,也讓車內的乘客在更短時間內擁有更舒適的感覺。
所以在最后,我們其實要感謝時代的進步,在為了我們生活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將汽車發動機的熱效率大大提升,同時減少了污染物質的排放,在新能源車型還沒有“異軍突起”的當下,小排量渦輪發動機必定是未來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