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探討氫能在交通方面的發展,建立產業化應用的生態體系,尋求其在交通、電力等領域的應用與商業模式,6月28日,清華大學、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與國際氫能委員會聯合舉辦了“氫能產業創新發展論壇”。
根據國際氫能委員會發布的《氫能源未來發展趨勢調研報告》顯示,到2050年,全球氫能源需求將是目前的10倍。預計到2030年,全球燃料電池乘用車將達到1000萬~1500 萬輛。巨大的市場潛力使得各國和各大企業加大了對氫能產業的研發,希望通過發展氫能來解決能源安全,并掌握國際能源領域的制高點。
不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產業化的逐步推進,一些問題也顯現出來。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指出,氫能產業在未來發展過程當中要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產業化、商業化的進度較慢,一些關鍵技術與國外還存在差距,產業鏈較為薄弱,工程化的能力還需提升;二是在基礎設施方面,制氫、供氫、加氫的系統先進性有待提升,制氫成本亟待降低;最后還需要加強企業主體作用、提升技術標準和檢測體系、加強國際合作,也是未來需要重視的幾個方面。
在他看來,想要構建氫能產業的生態系統,必須解決以上幾大問題。當然,這需要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氫能產業較為復雜,其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單純地靠市場和企業無法完成。“首先要充分發揮體制優勢。氫能的應用牽扯到一系列的綜合技術,從材料到運輸、加氫, 乃至最后運行的全生命周期,需要一個清晰的操作路徑,國家頂層設計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氫能產業剛剛起步,和其他產業一樣,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問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氫能系統技術的全面進展,隨著國家對氫能產業的加強重視和企業的自我提升,我國的氫能產業將逐步走上規范發展的快車道。”
采用充電電池的電動車和采用加氫燃料電池車相比,誰會笑到最后?目前,多數跨國車企都在電動車和燃料電池領域雙管齊下。事實上,燃料電池車這一看似科幻意味十足的產品,在技術先進性、便捷性、耐久性等方面都有著獨特優勢。緊跟技術趨勢,甚至由自己來開拓前瞻技術,將是中國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