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物想要發展,總是要從探索階段走到規范化階段,新能源汽車也不例外。
3月25日至27日,2022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迎接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新階段”。這是一個關于全行業的問題,涉及到政府、企業甚至是消費者,因此多部委、企業代表、行業專家都在此論壇上積極建言獻策。
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所說,雖然在新能源領域,市場規模、關鍵技術、綜合收益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效,但是進入新階段,攻堅突破的困難和復雜程度都在增大,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著力解決。
對此,我們從部委及專家、車企領個維度整理了它們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及決策。
首先是四部委領導及專家:
一、控制原材料漲價
二、遏制無效擴產
三、推進充換電設施建設
控制原材料漲價
我覺得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那絕對是漲!這里不是指的銷量上漲,而是電動汽車的漲價,所有車企都有用相同的理由將旗下的車型價格提高了,這個理由就是原材料的漲價。
這個問題有多嚴重呢?以碳酸鋰為例,作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主要原材料,價格一年上漲了十余倍,現階段售價每噸已超過50萬元。辛國斌直接指出,當前動力電池原材料大幅漲價問題需要高度關注,認真研究解決。
辛國斌稱要適度加快國內資源開發進度,堅決打擊投機炒作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強化協作、共同發展,推動關鍵原材料價格回歸理性。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此輪碳酸鋰價格高增的原因主要源于去年以來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飛速增長,在電池和材料領域產生了遞進式需求放大效應。他預計隨著伴隨碳酸鋰供應能力提升及開采量提升,電池回收產業逐漸壯大,2-3年后鋰資源將恢復供需平衡。在此期間,他表示考慮到全球貿易環境惡化,以及由戰爭引發的鎳價炒作,為了供應安全,政府應打擊囤積居奇,抑制價格短期的大幅波動,以免對新能源汽車今年的銷量造成重大影響。
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也表示,需加強鋰、鎳、鈷等資源保障體系建設,持續抓好保供穩價,加快構建開發采購并舉,國內國際互濟的多元化保供體系。同時他表示應鞏固鋰離子電池技術和產業優勢,加快發展鈉離子、無鈷、固態電池、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表示電池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已經背離了供需的增長,產生了一種非正常的增長。在提升電池供應材料的供給水平的同時,也要依靠發展和管理,要圍繞資源開采提煉、電池技術研發創新、回收利用系統建設來推動科技創新,特別是在電池研究上,低鎳、低鋰、低鈷或者無鈷電池是發展方向,同樣能夠達到相應的能量。還要對鋰等原材料交易市場進行市場管理,在暢通國際物流的渠道和貿易流程化方面要加強國際合作,保障全球動力電池材料的供應。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材料漲價這個問題上,政府只能從宏觀方面進行一下把控,具體操作或者流程還需要企業來完成來走。
遏制無效擴產
“我國電池產能預計在2023年達至1.5TWh,2025年達到3TWh,可樂觀估計至2025年國內電池年需求量/年出貨量約在1.2TWh,屆時大概率會出現周期性的產能過剩。”歐陽明高院士認為。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現在企業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擴產有一部分是無效的是完全沒必要的。
辛國斌更是同意這一觀點,直接提出,要針對當前產業發展情況進一步加強統籌布局,堅決遏制盲目投資、重復建設。
林念修則表示鼓勵引導重點地區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依托現有產能發展新能源汽車,確保項目建設規范有序,整車企業要突出重點布局,依托現有生產基地集聚發展,現有基地達到合理規模之前,不再新增產能布點。新能源汽車一定要走這條道路,不能太分散,鼓勵一個重點企業要在一個地方達到一定規模再建第二個點,并且全國要統籌布局,不能遍地開花。
推進充換電設施建設
據苗圩介紹,2021年內,我國已形成全國最大規模的充換電網絡,構建了“十縱十橫兩環”高速公路快充網。截止2021年底,我國公共充電樁累計達114.7萬臺,其中直流快充樁為47萬臺、交流充電樁為67.7萬臺,加上私人樁,合計共有261萬臺充電樁。
盡管如此,充電難這個話題依舊充斥在新能源領域,尤其是與十分方便的油車加油站相比,充換電設施在便捷性這一個方面落下的真不是一星半點。
歐陽明高稱,當前電動車充電難還體現在長途出行臨時補電速度太慢,排隊時間長;大量電動汽車無需充電帶來城市供電負荷問題;現有充電標準與需求不適配;與國際標準不統一等方面。
辛國斌表示,要協同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破解小區、高速公路充電難的問題。
林念修稱,要積極探索車電分離,充換電結合,電池靈活配置等新模式,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生態,以創新為動力,持續提高產業發展水平。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黃學農稱鼓勵行業機構和企業開展有序充電、V2G等技術應用示范,加快柔性充電、無線充電、自動充電等先進技術的研發,推進新能源汽車與電力系統綠色能源融合技術的創新發展,鼓勵車企研發具有豐富車網互動功能的新能源汽車,促進人、車、樁、網、云等各環節的融合銜接,支持運營企業增大雙向充電樁的建設力度,實現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科技部副部長相里斌亦表示,即要加強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電力系統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有序充電、V2G等新技術的應用示范。
再來看看車企里的要點:
小鵬汽車:2026年向無人駕駛過渡
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從2023年開始會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進入到人機共駕的時代,小鵬可能2026年我們開始向無人駕駛過渡,同時他呼吁在行業里有更多的政策法規提前為了這個時代的到來而做好準備。
他認為,智能駕駛的下半場很快就到來,同時智能駕駛的下半場一旦到來之后,當數據的閉環,當地圖的閉環做得更好,不久后無人駕駛到來的可能性會真正開始。無人駕駛到來,又會巨大地改變汽車,比如汽車是不是需要5星安裝碰撞,當所有的車都會無人駕駛的時候,交通燈會變化,汽車會變化,這是一個巨大變革的機會。
對于小鵬汽車2021年小鵬汽車全年交付了90.8萬輛智能汽車,小鵬的均價在交付的稅后加補貼均價達到25萬,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情況,它屬于在BBA的一個入門的情況。
理想汽車:新能源汽車發展有兩個核心是政府和消費者
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想認為,對于怎么看新能源領域這個問題有兩個最主要的核心,一是老百姓需要什么,二是政府需要什么,兩個結合在一起,才能長久健康的發展。
他認為,消費者的需求有三個:一是能源獲取的便利性,二是能源獲取的成本,三是老百姓同樣需要環保。
對此,理想汽車的解決方案是推出增程車,用戶70%安裝家庭充電樁,超過90%具備固定充電條件,打造城市用電,長途發電,堅持純電驅動的全新理念。他表示配合長續航,借助智能化方案,理想有信心實現在市區的核心區采取完全的純電動行駛,真正實現100%零排放。
至于政府需求,他認為也有三個,一是實現技術自主可控;二是國家思考能源戰略的安全。三是雙碳的需求。
對此,他稱展望2035年,中央式電力能源和分布式業態能源將長期發展并存,把更多的煤電變為綠電。結論,中央式能源與分布式能源長期并存,共同實現國家能源安全和雙碳目標。
集度汽車:已開始后續車型的研發和預研
集度CEO夏一平稱集度汽車旗下首款汽車機器人,將在2022年發布概念車型,并在北京車展上進行展示,在2023年上市交付,屆時將具備高階自動駕駛能力,貫穿“自由移動、自然交流、自我成長”三大產品理念。
同時他表示“在第一款車型后,集度汽車已經開啟第二款和第三款后續車型的研發和預研,最早將在今年的廣州車展上亮相。”
他表示,集度汽車將會自建銷售和服務渠道,第一家品牌門店計劃落戶上海。
廣汽埃安:預計三季度完成A輪融資
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表示埃安計劃今年三季度完成A輪戰略投資者的引入,并擇機選擇在A股或H股上市。
古惠南表示,在過去一年廣汽埃安發布了幾大核心技術,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超倍速電池技術以及彈匣電池系統安全技術,未來將會依托「星靈電子電氣架構」,全面提升ICV的科技創新實力,后續我們將會推出首創的紅外線傳感技術,打造全天候的智駕感知方案。
加速研究快充技術
從這次的百人會上,我們觀察到有幾家企業公布了自己的快充技術研究,其中以華為和欣旺達的技術最引人注目。
華為數字能源智能電動產品線總裁王超表示,未來幾年華為將推出基于1000伏高壓平臺,充電7.5分鐘甚至5分鐘即可快速充電200公里續航的全棧平臺解決方案。
欣旺達副總裁張耀表示,欣旺達今年年底量產的BEV超級快充電池續航里程可達到700公里,充電10分鐘續航可達到400公里,不限快充次數,做到不起火無熱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