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技術、人才、產能規模的儲備,還是新能源整車和市場推廣的體量上,中國都已經國際相對前列,這也就是說中國現在具備開放市場的條件”,5月23日,參加CIBF展的桑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楊曉偉向第一電動網表示,“我認為未來全球的電池廠商大概在七到十家左右,其中有六到七家是中國企業。”
5月22日,中汽協、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聯合公示了汽車動力蓄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白名單(第一批),其中三星環新(西安)動力電池有限公司、南京樂金化學新能源電池有限公司、北京電控愛思開科技有限公司三家韓國企業入選。
新的電池白名單和工信部公告,都被理解為日韓動力電電池公司卷土重來的標志。自2015年夏至今,以三星、LG、SK為代表的海外動力電池公司的產品,被擋在補貼政策框之外,盡管其中幾家已經在中國投資建廠。
近期,三星、LG、SKI三大電池公司近期動作頻繁,引人注目。三星副會長李在櫧在5月初造訪國內最大的新能源整車制造商比亞迪,LG、SKI則分別重啟中國建廠投資動作。
但與三年前的形勢不同,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公司的心態平靜很多。在CIBF展上,與桑頓楊曉偉持同樣觀點的企業不止一家。“相比日韓企業來說,中國企業產品性能上的差距,正通過市場融合,在快速縮小”,猛獅科技董事長陳樂伍告訴第一電動網,“鋰電池的核心技術在于材料,而不是裝備或生產工藝。通過人才流動和管理學習,工藝和管理的差距會很快趕上。”
遨優動力副總艾群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中國的電池企業不能小看自己,高估別人。韓國企業在技術等方面是有優勢,會對國內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我們不見得會比三星或者LG做得差,我看到過一些數據,目前在某些方面中國企業絕對不落后,甚至可以超過他們。”
艾群表示,包含松下等在內的日韓企業將來正式啟動中國建廠后,肯定會加劇市場競爭,但這對中國企業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國企業要想走出去,就要面對全世界優秀企業的競爭。
面對日韓動力電池公司卷土重來的態勢,猛獅、天臣、遨優、桑頓,這四家本土動力電池公司的態度基本一致:不足為懼,歡迎競爭,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