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氫燃料電池車并不安全;有人說,我國氫燃料電池車發展走上了歧途;有人說,氫燃料電池車商業化難以實現……面對眾多質疑,這個行業究竟會走向什么樣的未來呢?
最近,
新能源汽車領域重新掀起了一場辯論熱,關于
純電動汽車和氫
燃料電池汽車,誰是更好的選擇以及相關話題。
客觀來說,純
電動汽車瓶頸很明顯,“里程焦慮”是最大的阻礙;氫燃料電池車,限制也不少。首先要邁過的坎就是認知問題,比如氫燃料是否安全,我國氫燃料電池車為什么和日本不同。
前一個問題,很多專家都已經正面回應過,過度恐慌并不理智,畢竟現在儲氫罐也好,加氫站建設標準也好,安全系數都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對于后一個問題,很多人看到了我國氫燃料電池車與日本一些代表車企的不同,就認為是技術上的缺失。
實則,業內人士已經證實,我國氫燃料汽車與日本發展有差距不可否認,但是給一部分造成錯覺的“差異性”只是源于技術路線選擇的不同。例如,在燃燒電池技術原理相同的基礎上,豐田選擇先做混合動力,我國則是先做純電動,逐步過渡到全功率燃料電池。
其次,氫燃料汽車發展繞不開成本問題。氫氣提純、氫氣壓縮、氫氣儲存、氫氣運輸等過程都還需要高昂的投入。而且,長期以來,我國氫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例如催化劑、膜電極等主要依靠進口,成本大大增加。
如果,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以及相關零部件能夠實現國產化,那么成本最少能夠降低一半,最大接近8成。也就是說,在“心臟”價格大幅降低的背景下,氫燃料汽車價格會變得更“親民”。
另外,氫燃料車推廣仍需基建支撐。從一定程度上來看,這是制約了氫燃料電池車商業化的關鍵原因。當下,氫燃料汽車發展遇到了與曾經電動汽車發展相同的問題——加氫站(
充電樁)建設滯后。甚至還多了一個難題,即選擇電動路線的車企很多會同步進行加氫站建設。
可以說,氫燃料電池汽車想要實現商業化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索性,新能源汽車發展是獲得政策支持的,多元化路線被納入了規劃中,技術進展喜人。
《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燃料電池車發展規劃,《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2016)》提出了,“2030年,燃料電池車保有量達200萬輛”目標。據業內預測,我國燃料電池商用車體系將在3年到7年內局部成熟,然后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
這與燃料電池車技術快速成長和突破是分不開的,近年來業界相關創新成果也開始顯山露水。不久之前,清華大學實驗室聯合武漢一家科技公司剛剛傳來了,燃料電池催化劑實現量產的好消息,價格僅為進口的一半。
以技術為媒,走向市場應用,氫燃料電池車迎來風口的信號越來越強烈。關鍵在于,誰能搶先攻克自主化提質降本難題,優先布局市場,精準搶占高地。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