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艙就是將車內改造成一個數字化平臺,傳統的汽車座艙只能夠用來指示各種行車工況,而智能座艙主要的特點就體現在智能兩個字上。這種座艙內會加裝多幾塊顯示屏,操作方法也會從傳統的按鍵操作改為觸摸或語音操作。同時,還搭載多種傳感器和AI智能設備,能夠從駕駛員的習慣、舒適度考慮,提供更舒適的駕駛體驗。
智能座艙的出現是給駕駛員和乘客一個更好的環境體驗,這將滿足用戶定制的需求,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座椅的排布和樣式,配有AI學習功能的駕駛艙在深度學習后可以讀懂駕駛者的用車意圖和習慣。
能座艙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會跟駕駛員的生活娛樂緊密聯系在一起。座艙內有很多可供娛樂消遣的設計,能夠讓駕駛員在車內看電影、KTV、玩游戲、視頻通話等。
除此之外,還能夠提供多種外界信息,如天氣、目的地的狀態、充電樁位置、駕駛時間、實時路況,且能通過設備來感知駕駛員的健康狀態,并以此調整車內環境。
智能座艙進化史
不同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智能座艙主要構成包括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儀表盤、抬頭顯示(HUD)、 流媒體后視鏡、語音控制等。
智能座艙的“進化史”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2000-2012年,座艙借助電子類功能提升車輛安全性,例如車聯網功能中的自動報警(安吉星),以及一些早期以預防事故為主的預警功能 ;第二個時期通過電子化與智能化水平較低的被動智能配置提升座艙體驗,如推薦 更好的路線(導航),或行車過程中便捷控制車輛(語音識別) ;第三個時期從2017年至今,在智能座艙中接受車機端主動提供的特定內容服務(音樂、電子書) 與主動響應(根據人臉自動調節座椅等)。
目前中國市場座艙智能配置水平的新車滲透率約為48.8%,到2025年預計可以超過75%,均高于全球市場的裝配率水平, 以期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座艙智能配置需求。
預計到2030年,全球汽車智能座艙的市場規模將達到681億美元,屆時,國內的市場規模也將超過1600億元;中國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將從當前的23%上升到37%左右,是全球最主要的智能座艙市場。
功能現狀及趨勢
整車功能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而發展的。當前階段依托于3G、4G網絡,人對座艙的功能需求主要集中在六大方面:行車參數、駕駛輔助信息、車輛體驗、導航、信息娛樂、通訊。其中導航是目前用戶痛點最集中的功能,如導航不準,更新慢,實時性差,因而目前用戶多傾向使用手機導航。但一些領先企業如上汽斑馬,深度定制導航大大提升了體驗,使用戶在車內80%的情況使用的是車機而非手機;信息娛樂目前以音樂、收音機為主,功能比較單一,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作為汽車智能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座艙的感官體驗最為直接,近年來其智能化程度正在呈現肉眼可見地增長。
特別是剛剛過去的2020年,對于智能座艙行業來說是一個豐收年。高性能主控芯片、AR HUD、5G、C-V2X等新技術和新產品紛紛實現量產,移動端操作系統、“小場景”、“小程序”迅速移植上車,空氣成像、智能表面材料等前沿科技不斷加入候選隊列。
算法研發助力生態擴展
智能座艙的產業與服務生態較為復雜,是一個多方共建的生態體系,參與者包括整車廠、算法與芯片企業、互聯網公司、 ICT企業、Tier1供應商和政府。
座艙芯片供應商與算法研發企業是智能生態體系的核心參與者,將為“第三空間”的各種場景服務提供強大的技術保障與算力支撐。
智能座艙廠商盤點
圖片來源:佐思汽車研究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成為汽車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這些趨勢將帶來人的生活與出行的極大變革,也會導致汽車座艙形態、座艙功能、交互方式的變化,因而汽車智能座艙的設計成為未來汽車發展和創新的關鍵因素。您理想中的智能座艙是怎么樣的呢?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噢!
(文章整理來源:車主指南、車云網、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