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能源汽車在汽車產業變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電動化引發了新一輪汽車產業變革,而且電動汽車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萬物互聯的最佳載體。”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終身名譽主席趙福全近日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期間接受《中國汽車報》等媒體專訪時表示,電動化的發展也反哺、賦能了汽車產業的一系列新變化。
澄清智能駕駛模糊概念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產業轉型的大方向。“智能化自動駕駛與汽車智能化是兩個概念。”趙福全對此提出了予以澄清的緣由。
首先,自動駕駛只是汽車智能化的一部分,自動駕駛程度高,不一定表明汽車其他的智能要素程度都高。稱呼智能駕駛或自動駕駛并不重要,核心問題是汽車智能化達到能輔助司機、甚至不依靠人就能駕駛的程度。
其次,自動駕駛出現問題是正常的,包括特斯拉等車型。現實中,對人開車出事故的容忍度較高,但自動駕駛有更多未知的場景,無法用數據來進行全面直接的預測。
第三,整車企業應該把智能汽車上的功能、使用范圍作出界定,并在說明書上寫清楚。智能汽車不是萬能的,一方面車企應該認識到自己產品的局限,在說明書上寫清楚;另一方面消費者也要對其有合理的預期,認真閱讀說明書,否則就會認為智能汽車產品不安全,造成因噎廢食。
“汽車芯片不僅關乎智能汽車的算法,也包括汽車數據存儲,以及車與萬物互聯等領域。”對于汽車行業目前面臨的芯片短缺問題,趙福全也談了自己的看法。
其一,芯片產業本身有較長的產業鏈條,而且擁有自己的產業生態。有能力的汽車企業很可能會圍繞芯片設計進行投入,而且會積極參與芯片生態的搭建,如果車企自己沒有芯片設計能力,就會綁定較強的芯片合作伙伴。
其次,汽車芯片的制造包括材料工藝等方面,不是整車企業所擅長的。但芯片設計決定未來整車企業的數據處理,所以芯片設計是核心。
靠質量參與市場競爭
近日,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太多且小而散,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新能源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能只靠數量,而更應靠質量。”在趙福全看來,投入產出比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力。新能源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能是劣幣驅逐良幣,更不能為了沖量而打價格戰,這不利于提高產品質量,不僅是對國家資源的浪費,也不利于培育健康的市場。
而對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控,一直在業界備受關注。對此,趙福全從幾個方面談了自己的觀點。
第一,在出行生態中,核心技術不可或缺,要把電動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這些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即使是電動汽車,仍然需要車身底盤及自動轉向等系統。在“軟件定義汽車”之下,汽車要靠軟件產生數據,圍繞數據加工的算法則離不開芯片,這是一個生態。數據的深度加工還能反哺新能源汽車,讓汽車越來越智能化,所以其中的核心技術比傳統汽車同樣不少。
第三,智能汽車只有硬件是不夠的,但軟件一定是能夠產生數據的軟件,數據采集還需要很多傳感器,也需要一些基本的電子電氣架構,以及算法和芯片,這些更重要。將來汽車實現萬物互聯,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的核心技術是不同的。
趙福全認為,智能汽車不僅核心技術要比傳統汽車有大幅提升,而且整車企業更強調具備技術集成能力。既要做整車硬件集成,也要做軟件架構及平臺,產品面向市場還包括生態建設,其中也包含多產業融合。“所以,我認為這是產業邊界模糊。”趙福全表示,在產業邊界模糊的時候,對于企業來說更需明白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趙福全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跨過了產業導入的臨界點,將會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