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江淮大眾更名為大眾安徽,以及研發中心的落成和全新產品計劃,從研發到生產環節,大眾擁有絕對的主導權。
12月8日,原江淮大眾研發中心園區的大門上,蓋著新牌匾的紅布被揭了下來。
6天前,江淮汽車發布公告稱,隨著大眾中國投資對江汽控股和江淮大眾的增資完成工商登記變更,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將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p>
大眾中國高層和安徽省政府領導紛紛出席為更名落地所舉行的儀式,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而近期深陷大眾權力紛爭的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迪斯,也特地通過視頻送上祝福。
按照迪斯所說,大眾安徽公司將目標緊緊鎖定在未來3年內建成的全新工廠,以及將于2023年完成的基于MEB平臺的首款車型。
全新開發的電動車型,跟思皓完全相反,將與江淮不再有綁定關系。從研發到生產環節,大眾已經擁有絕對的主導權。
今年5月,大眾投資10億歐元獲得江淮汽車母公司江汽集團50%股份,同時增持電動汽車合資企業江淮大眾股份至75%,獲得合資公司管理權,實現企業管理模式變革。
讓當地政府對于這樁合作依然充滿信心的是來自于迪斯的承諾——通過今年20億歐元的投資,大眾將幫助安徽發展成為中國電動出行的新高地。
江淮大眾“分手快樂”
3年前,當江淮大眾組建50:50的合資公司時,外界并不能理解大眾為何要在南北大眾之外,重新上演類似的合作模式,以及江淮乘用車又是如何傍上大眾大腿的。
這次合作在當時打破了國內規定的最多兩家合資企業的規定,并選擇了新能源產品作為切入點,因雙積分政策的壓力而具有更多想象空間。
按照合資合同約定,雙方要充分利用合資資源,不斷提升研發能力,設立全新自有品牌和商標。這意味著合資公司的產品將不能掛上大眾標志。
2018年5月,合資公司首款產品思皓E20X下線,這款車基于江淮瑞風S2打造,并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但不可否認,這款車因江淮大眾的關系而備受關注。
當時,由江淮主導研發生產的思皓新能源產品歸為在江淮大眾的銷售體系之下,江淮大眾還針對思皓品牌做了電音節的相關營銷動作。
但隨著今年以來,雙方股比逐漸不對等——大眾在今年6月增資對江淮大眾持股比例達到75%之后,思皓也被排除在了新的產品計劃之外。
據悉,改名前的江淮大眾已把思皓品牌出售給江淮。在今年北京車展上,江淮汽車正式發布了思皓品牌,并同時宣布新品牌下首款車型思皓X8正式上市。
思皓X8并沒有與江淮汽車旗下其余乘用車一樣,采用”JAC”的標識,而是采取了與合資公司產品一樣全新的“思皓”品牌標識。
復盤雙方的“訂婚”,即便大眾自始至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對于如今的江淮來說也并非毫無益處,彼此也算是階段性的“分手快樂”。
在自主品牌兩極分化的背景下,主流自主品牌紛紛探索高端化道路,而江淮無論是技術還是品牌均有所欠缺,這條道路明顯不適合它。
早在江淮大眾成立之前,江淮已經在2016年牽手蔚來,通過代工高端電動產品而進入大家的視野中。
近幾年,無論是江淮蔚來還是江淮大眾,都在品牌印象提升上對江淮汽車多有裨益。高端有能力承接蔚來,走量的車型也有大眾背書,互不耽誤。
再不濟最后還能落得一個成熟的電動品牌思皓,憑借著強大的性價比,繼續攻占三四線城市市場,而剛剛上市的思皓X8也將助力江淮完成今年45萬輛年銷目標。
按照規劃,思皓未來5年內將陸續推出A、X系列共計十余款車型,覆蓋A00-B級SUV和轎車。
明年,思皓將推E10X、E40X、E50A等產品上市,2022年將推出基于思皓X811平臺的A級純電SUV,2023年推出全新A0級SUV和轎車等。
大眾加強本土化研發
改名之后,大眾安徽后續推出的車型也順理成章地推出大眾的新能源車型。與此同時,安徽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共同構成了本地強大的生態系統,被大眾收購部分股權的電池供應商國軒高科也是其中一員。
作為產品前期階段的關鍵機構,研發中心將聚焦在產品產業化方面,并逐漸擴充大眾安徽公司的的員工數量至500人,主要專注于研發領域。
研發中心也將無縫對接大眾全球研發實力,員工將有機會前往大眾德國總部及其研發中心接受培訓,內容包括:數字化,整車測試和認證,產品管理,電子產品開發等。
“大眾安徽將為推動集團電動化戰略做出重要貢獻?!贝蟊娖嚻放浦袊鳦EO馮思瀚表示,“并將成為大眾在全球的電動出行驅動中心之一?!?/p>
在他看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出行市場,也是汽車產業領域的創新強國。這也是為什么大眾需要強化本土研發能力,“創建研發中心是為此邁出的第一步?!?/p>
在出行和數字化方面,大眾也進行了相應布局。大眾將在安徽打造一個電動出行基地和數字化中心,出行基地與國內外供應商進行協商,計劃在工廠周邊,建造一個專屬供應商園區。數字化中心則旨在為集團旗下產品提供車聯網和數字化服務。
按照計劃,大眾汽車(安徽)二期擴建工程計劃于2021年啟動,生產線基礎設施、設備也將進一步完善。工廠的未來車型將基于集團純電動MEB平臺打造。該平臺適用于多種車型的生產,并使車型設計更加靈活。該工廠規模最大年產量預計可達35萬輛,首款車型預計于2023年投產。
當大眾安徽工廠迎來首款全新開發的車型之時,也是66歲的迪斯迎來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任期結束的日子。為進一步延長自己的任期,以進一步推行大眾集團的轉型計劃,迪斯早在今年5月就曾經向大眾監事會提出要求,卻始終未能如愿。
對于目前的大眾中國而言,芯片短缺更是擺在眼前的問題。一周前,南北大眾由于芯片短缺導致停產的消息不脛而走,此前手機芯片短缺的情況也輪到了汽車行業。
對此,大眾中國證實了短缺的情況確實存在,但僅是個別車型的生產受到影響,并未像全面停產那般嚴重。同樣背景下,比亞迪聲稱自己在芯片方面有一整套完整的產業鏈,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能對外供應。
今年9月,由國家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牽頭70余家企事業單位成立了“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此舉體現國家對于汽車芯片的重視。
當下芯片本土化研發將成為包括大眾在內的整車制造商亟待解決的問題。增加供應商選擇,優化供應鏈布局,也是每一個合資公司在華市場發展的長遠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