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這點毋庸置疑,即便是2020年的疫情黑天鵝事件,也依然讓不少人有信心預估一個2000萬臺的年整體基盤數字。在中國汽車市場前幾年高速發展的期間,我們的市場體量在3000萬臺甚至以上。
因為起步發展很早,一度以來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冠軍也一直屬于中國汽車市場,但2020年,因為這場突發的疫情,最終的結果大概率會發生變化。
歐洲市場超越中國市場,有無意義?
今年7月份,隨著銷量數據的曝光,歐洲電動汽車銷量開始領先于中國市場。根據柏林獨立汽車分析師Matthias Schmidt的一份報告,今年前七個月,歐洲電動車注冊量約達50萬輛(其中純電動車注冊量約26.9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注冊量約23.1萬輛),這個數字也直接超出了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同期表現1.4萬輛。
Schmidt表示,隨著特斯拉增加在歐洲地區的交付量,以及大眾增加其純電動車ID.3在歐洲的銷量,今年,歐洲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銷量可能會超過100萬輛。上述的數據意味著,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的地區銷量冠軍,有概率會屬于歐洲市場,而我們的中國市場可能會屈居第二。
這背后的原因,其實比較簡單。一方面,歐洲各國在推進更嚴格的排放標準,汽車制造商們在更有針對性的去制造和推出新能源車型,另一方面,因為疫情,為了刺激市場的消費,法國、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提高了對電動車的政府補貼,作為反差,我們處在更成熟的階段,減少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和補貼,以鼓勵汽車制造商的市場化競爭。
歐洲市場超越中國市場,蝴蝶效應開始?
當然,這件事背后有著深層次的啟示,甚至引發未來發展方向的變化。
對于你我而言,如今的歐洲市場反超中國市場銷量,更多在于警示意義。諸如,我們率先完成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起步,而這時歐洲車企發力,這些成熟的配套可能為他人做嫁衣。當然,從產品層面來看,又可以進一步放心,因為目前的歐系車廠們,尚無法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來搶奪中國市場里的相關份額。它們的續航不夠長,外觀設計不夠酷,更多是油改電產品,同時售價也并不便宜,除非歐洲政府拿出這類補貼直接投放到中國市場的相關產品里。
整體來看,歐洲車廠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車階段,基本占不到什么便宜,不論是智能化還是電氣化,它們距離中國自主品牌存在著頗多差異。
下一個話題,依然和歐洲的車廠們有關。歐洲市場的銷量增長,會倒逼它們快速轉型新能源化,比以往的速度更快。不過,從目前來看,歐洲的主流車廠們其實只有大眾系、PSA系,其余競爭力不足。以大眾系如今的產品實力,300公里左右的續航標準對于中國市場不會有太大影響,需要時間進一步培養。
下一個話題,關于特斯拉。歐洲市場的銷量快速增長之下,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結局,2019年的歐洲市場新能源車銷量冠軍特斯拉,快速滑坡。這背后,其實是歐洲市場的消費觀體現,在特斯拉剛剛推向市場之時,它身上確實存在不少好玩的元素,但隨著產品的不斷推出和升級,它卻遲遲沒有補上靠譜這個點。于是,在政府的補貼刺激之下,消費者明顯更愿意選擇傳統車企們所提供的相關產品,而非特斯拉。
這,或許對于中國消費者是個啟示。
寫在最后:
其實,最后整體來看,歐洲市場的整體電動車銷量有概率超過中國市場并不算什么大事。畢竟,我們已經進入了下一階段,去除補貼讓市場進入自由競爭的階段,而歐洲車企們如今尚處在補貼時代。
這件事眼前的意義,其實是把特斯拉這家被不少人神話的車企單獨浮現出來,浮現著一系列它需要改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