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車企造起電動車,真的會沒新勢力什么事?
不一定!現在已經到了2020年,只能說傳統車企和新勢力在造電動車的事情上,各有優勢!
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傳統造車企業的造車歷史長的都達到了上百年,少的也有個十幾二十年,論造車經驗肯定有相當的話語權。
電動車和傳統油車不一樣?當我們拋開動力系統,其余很多方面都是互通的,歸根結底還是一臺車。在知名度、技術、工藝、品質、供應鏈體系,特別是底盤調校方面,傳統車企優勢突出。
一臺車的品質把控、調校,可不是說挖來幾個“大佬”就能輕松追上的。
傳統車企好好利用現有的技術、資金,還有知名度,很容易擊敗不少造車新勢力。就像豐田搞油電混合這么多年了,在“三電”上的技術積累可不會比新勢力差,甚至可以說在混動面前,造純電動車就是個小兒科。
過去有太多PPT造車企業了,讓大家面對造車新勢力的時候總會先打個問號,質疑他們有什么、能做什么?
換句話說就是傳統車企造電動車,能猜出大概水平,知道下限在哪里,而新勢力不少時候還是個迷……
看早先不少傳統車企的電動車產品,都是“油改電”而來,這樣可以很好的利用現有資源,節省開發成本。由此降低對尚未真正形成規模的電動車市場的投入,不求帶來多少回報,而是盡可能的避免“石沉大海”。
其實他們比誰都清楚,目前的電動車市場有著相當明顯的政策導向性。
推出一個純電動專屬平臺,投入的成本、精力都是很龐大的,傳統車企都保證不了如此大的一筆投入,能換來多少回報。而在“雙積分”的壓力下,他們也不得不做,且越做越放得開……
但是,推出自己的純電專屬平臺的傳統車企還在少數,而更多的還在研發當中,已經2020年了步調似乎還是慢了,這就是傳統車企的保守。
又或是像寶馬擁有著雄厚的電動車技術,但在電動車的推進上卻一點都不激進。
曾主管寶馬i品牌的畢福康表示,如果BBA全力推電動車,可以短期內把所有汽車都電動化,因為他們有這樣的技術儲備。考慮到利潤等問題,他們不會這么決絕!
像廣汽新能源、大眾I.D.等,都是傳統車企在造電動車上放得開的表現。當傳統車企狠起來造電動車的時候,對造車新勢力的沖擊還是很大的。
要說保守還不得不提一下豐田,也許是對自家混動產品的自信,純電產品來得太遲,好不容易來了,續航里程只有400km的C-HR EV也實在是過于保守。
他們心里都很清楚,不管新能源汽車在未來有多大的舞臺,但當今依然是油車的時代!從油車上獲取利潤,依然是最穩妥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特斯拉顛覆了傳統的4S店銷售體系,省下了不少流通環節中所需的店面建設、一層又一層的經銷商利潤、銀行貸款等費用。如果他們有良心,那可以把其中省下的資金釋放出來,讓利用戶。
創建了蔚來的李斌曾經說過,傳統車企真正觸達消費者的是經銷商,而不是主機廠。你手里沒有用戶,是不可能談用戶體驗的。
不難發現,造車新勢力在銷售模式上就和傳統車企有很大不同,他們更愿意建立直營店、體驗店,從用戶體驗入手,再對你的錢包下手,倡導體驗式營銷,創新新零售模式。
而傳統車企很難放棄4S店模式,畢竟體量不是造車新勢力所能比擬的,而且多數消費者的購車習慣,已經根深蒂固,轉變的難度很大。
本身體量不大的新勢力,自然可以在模式創新上更有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們沒有過多的包袱、束縛,從“0”開始是和傳統車企最大的不同。傳統車企在新零售模式的選擇上,更多的是愿不愿意、有沒必要,以及額外增加一個銷售渠道的問題。
從“0”開始的造車新勢力,研發體系的搭建是個很大的工程。而對于傳統車企而言,卻是一件相對輕松的事兒。
畢竟拋去動力系統,其余都是身為一臺車該有的結構,可以沿用現有的研發體系,在此基礎上再配個“三電”團隊,就可以很快的將電動車研發體系給組建起來,這也是為什么起初傳統車企樂于推出“油改電”車型的原因之一。
再有前面說到傳統車企的造車經驗更加豐富,不單單只是針對于油車,在電氣化領域也是有相當的積淀,從研發到量產都有可觀的優勢。
一些新勢力初期出于成本、生產資質的考量而采用代工廠模式,還得給人家代工費,而產品質量的把控、監督又不是自己的眼皮底下,比起傳統車企有自家工廠,甚至說有足夠的資金再建生產線、工廠,可就要略遜一籌。
傳統車企造電動車,在造車經驗、生產研發、品牌背書方面都有相當的優勢,而新勢力在模式創新、展現自我、營銷等方面,沒有包袱的他們可以帶來不同以往的產品、消費體驗。
傳統車企沒有大面積的貿然進軍電動車領域,其實也不是說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只是當今還是油車的天下,他們不想花費巨資去做新的嘗試,在一個政策導向居多的市場入不敷出。
但是,隨著排放法規的日益嚴苛,新能源汽車推進政策的不斷升級,傳統車企也不得不向電動車市場邁出大步子。干掉全部造車新勢力是不可能的,但刷掉那些熱衷于PPT造車的圈錢多余品牌綽綽有余,“清潔能力”很不錯~
當傳統車企造起電動車就沒新勢力什么事兒?
對于那些騙補、圈錢的新勢力來說,確實是這么回事兒。而對于一些頭部的造車新勢力而言,壓力確實不小,但不至于被置于死地。對于消費者來說則可以看到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會有更多的電動車產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