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的這屆成都車展也是要載入史冊的,不僅是參展規模不如從前,“黑科技“也少得可憐。一方面,自動駕駛的發展進度并不如意,人們對于智能汽車的關注更加務實的聚焦到了座艙體驗上。智能座艙已經從兩年前的“概念”進入“落地”階段。另一方面,車聯網技術的發展,也使得智能座艙成為清晰的方向,繼而成為各大車企爭奪的科技制高點。
智能座艙是什么?現在進行到什么地步了,我們跟隨著成都車展來看一看。
成都車展:自主品牌的智能化步子邁的更快
從成都車展為數不多的有關智能技術的發布信息中,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智能網聯領域,自主品牌的進度遠遠領先合資品牌,如果把新勢力算上,就更是如此。
吉利發布了CMA超級母體技術,通過集中分布結構,在關鍵的總線數據方面,采用的FlesxPay總線傳輸速率是傳統汽車CAN總線的20倍,確保CMA超級母體孕育的產品領先一步進入5G時代。CMA超級母體不止融合全新一代的GKUI車機系統,還將融合吉利自主研發的低軌衛星,率先搶位無人駕駛領域。
雖然沒有技術架構圖流露出來,但從文字描述中可以看到,吉利新一代架構在自動駕駛與智能座艙兩個方面做了大量的底層兼容工作,包括總線數據、電子電器架構、軟件的架構等等,相信未來吉利智能座艙會與現在吉利GKUI車機系統深度融合,軟硬件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打造出全新的智能化體驗。
長城WEY VV7科技版在成都車展上首次亮相,主打智能座艙,全系標配智控三視行車記錄儀的車型、全生態座艙清潔控制系統、全自動智能泊車輔助系統、AI智能面部識別功能等功能。
威馬也在這次車展力推智能座艙概念,EX5-Z、EX6 Plus意在滿足家庭用戶在健康安全、智能科技方面的使用需求,還搭載L2級Living Pilot智行輔助系統和一鍵智能APA自動泊車系統等。
合資品牌方面,東風日產發布了全新升級的車聯網系統——NISSAN Connect超智聯。該系統具備6大功能板塊、完成21項功能升級、共計59項功能的超智聯系統,據稱是日系品牌中功能超多、超全面的車聯網系統。但目前看來,日產公布的車聯網功能顯然遠遠落后于國內車企的步伐。
當下,智能化、科技成為車展以及車型發布的主流,智能座艙的概念在業內也炒作了好久,成為各大整車企業重點宣傳,各大零部件供應商也重點押寶,但從車展上看到的智能座艙仍然只是以車機屏幕為中心的擴展,雖然可以感受車載屏幕的進步,但要說科技感,遠不如無人駕駛艙的炫酷,而實用程度也遠不如真正的“家空間”。
智能座艙進化史
近些年隨著互聯網、AI、通訊等科技的發展,新技術與各行各業不斷融合,汽車行業也加入科技融合的浪潮,從純粹傳統制造業向制造+科技的方向逐步演化,前沿科技概念不斷涌現。
最早車聯網概念出現,安吉星進入中國推動了汽車與科技的第一次融合,也讓汽車行業有了新的發力方向。傳統的OEM似乎沒有太多觸動,而華強北的嗅覺要靈敏許多,各種車載導航迅速出現在后裝市場與各修車門店,做的好的與4S店合作,一款搭載Wince或linux系統,僅僅具有導航、音樂等簡單功能的后裝車機就可以賣到2000-3000甚至更高的價格,這種爆利顯然比他們做“山寨手機”利潤要高的多。
“四化”概念的火爆大概是5年后,特斯拉的出現讓傳統汽車廠家震撼,一個封閉行業不怕同行業競爭怕的是換賽道競爭,或者其他行業的降維打擊,就像二維碼的出現把存在了幾千年的小偷干掉一樣,傳統OEM腦海中一次次浮現“蘋果與諾基亞”的故事。于是汽車行業內部開始反思總結,四化的概念也就提出: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現在回頭看四個概念,電動化進展并不順利,汽車共享聲音逐步式微,智能網聯則是一路高歌,車聯網、自動駕駛成為行業焦點。
特斯拉出現為行業提供了標桿,同時國家對新能源施行補貼,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如雨后春筍版出現,每家各有不同,但大方向似乎都是為了顛覆汽車行業,做智能電動汽車,此時舒適性、智能化體驗、安全駕駛、主動服務等理念被提出。智能座艙也在此時出現,但沒有統一的定義,這還是一個行業內的概念,對于用戶端并沒有大面積的推廣,在用戶端看到的還是車聯網、大屏等概念。
智能座艙是個理念
雖然用戶看不到,但從汽車行業內部看,幾個方向融合的趨勢已經出現,一是,屏幕越來越多,從一個屏到多個,從單純的液晶屏到HUD等多種展現形式出現,牽扯到多個系統之間底層技術的互通;二是與用戶交互的觸點跟方式也越來越多,從傳統的按鍵、觸摸到智能化的語音、手勢、表情等,需要HMI統一;三是,內飾與座椅系統本身安全、舒適升級的方向正好與智能化的方向一致;四是,自動駕駛的發展催生了對于車內空間變革的需要,所以多種因素的疊加導致了智能座艙理念的出現。
像所有新興概念一樣,做的比較好的還是要算造車新勢力,威馬汽車CTO閆楓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智能座艙就像在家里一樣,屏幕對應的是電視,座椅對應的是沙發,燈光對應的是室內照明,還有音響、空調等等,就是一個移動的家庭空間。不過似乎有個前提,那就是駕駛員在車里也希望是在家里的感受,凱迪拉克車主似乎更喜歡洗浴中心的空間。
所以,智能座艙當前只是個理念,繼承了車聯網的一部分功能(車聯網v2x的功能漸漸與自動駕駛相結合),也集成了車內HMI的大部分內容,要為駕駛輔助提供融合與操控的空間,要為高級自動駕駛提供想象的空間。
智能座艙的未來:軟件定義汽車的入口
這里想提一家世界500強的供應商偉世通:一家幾乎ALL in 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的供應商。
在國內偉世通這個名字一直與延鋒捆綁在一起,給人的印象是做汽車座椅與內外飾的Teri1。智能座艙這個概念不是偉世通造的,但偉世通是因此受益最大的供應商。
推出的SmartCoreTM是業內首款座艙域控制器。其通過將智能座艙內的多個 ECU(電子控制單元)集成到一個控制器上,不同的操作系統可在同一SoC上并行,從而帶來體積、功耗,重量以及成本上的優勢。
智能座艙雖然是個概念,但是牽扯到的技術領域是非常廣泛的:
1、通訊技術,這是智能座艙的感知器官。
2、 軟件技術,軟件定義汽車,軟件是智能座艙的血液與表皮。
3、人工智能,語音、觸控、主動服務等,背后需要AI的支撐。
4、芯片技術,AI、多屏的處理需要核心芯片算力的支撐,是智能座艙的心臟。
5. 電器架構,軟硬的變更需要車身電器的調整,這是智能座艙的骨骼。
還有傳感器、執行器件、大數據、邊緣計算等等,一個新的概念需要一系列技術的支撐,當然一個新的概念也會促進一系列技術的進步,會孕育出許多個新的產業。
智能座艙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硬件供應鏈的角度看,根據偉世通數據,2018年智能座艙主要產品(中控顯示屏、信息娛樂解決方案、儀表盤、HUD)全球市場規模約為329億美元,預計2020年可達396億美元,2022年有望達到461億美元;2018-2022年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約為8.8%。
偉世通是搭載智能座艙概念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未來智能座艙的概念也許會淡化,但是這個概念也實實在在促進了汽車行業的進步,促進了科技的進步,為“軟件定義汽車”做了良好的鋪墊。
來源:第一電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