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以產銷同比分別下降25%和33.1%的成績草草收官。值得關注的是,自去年6月新能源補貼退坡以來,新能源市場便持續低迷,十二連跌也讓市場愈加冷淡。
但即便如此,業內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市場有望在下半年好轉。中汽協也分析指出,從3月開始新能源汽車產銷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隨著特斯拉的猛攻以及眾多新能源新車來襲,市場有望在下半年逐漸走出低谷,發展前景向好。
銷量持續低迷
根據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2萬輛和10.4萬輛,環比增長21.3%和26.8%,同比下降25%和33.1%。
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9.7萬輛和39.3萬輛,同比下降36.5%和37.4%。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0.1萬輛和30.4萬輛,同比下降40.3%和39.2%;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完成9.5萬輛和8.8萬輛,同比下降20%和29.8%。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指出,去年同期基數偏高、疫情影響國際油價暴跌,新能源車性價比下降、安全性負面信息、非限購城市私人購車難以啟動、限購城市增量有限、補貼退坡等是新能源市場低迷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在大環境冷淡的背景下,新能源車企的日子也不好過。以國內新能源市場領軍者北汽新能源與比亞迪為例。上半年,北汽新能源累計銷量為1.47萬輛,同比下降77.44%;比亞迪新能源累計銷量為6.07萬輛,同比下降58.34%。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巨頭萎靡的背后,海外新貴特斯拉卻來勢洶洶。據乘聯會數據顯示,6月國產Model 3銷量達1.5萬輛,環比增長近35%,占國內純電動市場銷量份額23%。
乘聯會分析指出,下半年特斯拉仍是純增量,在其帶動下,電動車市場會明顯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而中信證券預計,2020年特斯拉Model 3在中國銷量將達15萬輛。
市場向兩極化發展
可以看出,在特斯拉一騎絕塵之下,留給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那么,在競爭愈加白熱化的當下,中國新能源品牌又該怎樣保持競爭力?
許海東表示,從3月開始新能源汽車產銷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說明市場正在接受低補貼運行模式。其中,私人端消費正穩步恢復,引導市場走向良性循環。在此背景下,廠家和消費者要逐漸適應低補貼狀態。
在他看來,對中國新能源品牌而言,要拓展用戶群體。首先,要走向高端化,從性能上逼近傳統燃油車;二是要拓展農村市場以及城鎮家庭第二輛代步車市場,從外觀、安全性、舒適性和操控性等方面滿足以上人群需求。
而目前來看,中國新能源品牌已開始行動。7月12日,比亞迪首款搭載刀片電池和華為5G技術的旗艦轎車“漢”正式上市。比亞迪總裁王傳福指出,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面對汽車產業大變革的新契機,比亞迪正加速朝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打造家、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
北汽新能源方面,品牌整合后的首款主力車型,BEIJING-EU5已在北京地區接受預訂,將于7月正式上市。與此同時,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的首款車型ARCFOX αT已開啟預售,將在下半年正式上市。據悉,新車搭載了由北汽新能源聚集華為、戴姆勒、麥格納等全球資源合力打造的5G平臺IMC智能模塊架構,可實現5G技術應用和落地。
可以看出,特斯拉國產帶來的“鲇魚”效應,正伴隨著Model 3持續放量,奔涌而來。許海東也預計,今年下半年,新能源車市場消費環境將會比上半年有所改善,市場情況將逐步改善。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新能源車上半年銷量下滑幅度太大,即使下半年將逐漸反彈,全年銷量還是可能會出現同比下降。東北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疫情沖擊車市總量下滑8%左右,疊加網約車需求僅恢復至去年同期的六七成,預計2020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100萬輛,但2021年市場增速有望達到30%-40%。